給市民寫信 說白了就是讓大家交錢(圖)
被封控的城市(圖片來源:CN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1月21日訊】有朋友說,每當有平時不聯繫的親戚朋友主動套近乎,都會緊張。因為大概率是要借錢了。如果對方直接開口借錢,還的概率還大一些。如果繞半天圈子,還不切入正題,多半是不準備還了。如果把你捧得跟一朵花一樣,把雙方關係說得重於泰山,那錢肯定是有去無回了。
疫情以來的這三年裡,經常見一些地方給市民寫信,見多了也就習慣了。但是最近又讀了幾封信,腦子裡突然出現朋友關於借錢的高論,不由得產生一個聯想:在封控之際給市民寫信,不就是找大家要錢嗎?
關於封控,已經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靜默,比如非必要不,但究其實質,一部分市民失去了工作,大多數市民失去了完整的生活。失去工作的,也就失去了收入,相當於交了錢。沒失去工作的,生活上也會增加若干不便,失去若干空間,也相當於隨了份子。不能說他們沒有付出。
很多事,用語言來說很複雜,用錢來說卻很簡單。不論小家還是大家,談感情不一定高雅,談錢也不一定庸俗。關鍵看怎麼談。以談感情的方式談錢,是最不體面的。
給市民寫信,說白了就是讓大家交錢。交工作、交時間、交出門許可權,都是交錢。人只要移動,就有機會,從移動變為靜止,機會消失,錢就損失於無形。市場經濟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大家掙的都是看不見的錢。認為居家沒有損失,那是小農經濟的無知。
要錢可以,名義得說清楚,是AA聚餐、攤派還是借款?個人認為,應該算借款。所以商戶損失、居民生活成本理應有所補償。但從來也沒人計較這事,只好聊備一說,僅供參考。
縱覽那些給市民寫的信,從來只見談情懷,談擔當,談敬意,談堅持,就是不談錢。好像市民的所有退讓和付出都沒有成本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喊一聲英雄,所有賬單全都黑不提白不提了。
個人認為,防疫跟買保險沒有本質區別,人人掏錢,平攤風險。這賬應該算細一點。保費究竟是多少,能夠獲得何種保障效果。
我這麼說,有些人可能會說我覺悟低、格局窄。行,那咱就按覺悟高的方式來談。假如有市民在封控期間還不上房貸信用卡,銀行能不能講講大局觀,給予減免呢?咱也可以叫你一聲英雄,給你加加油。
總不能說,輪到市民交錢的時候,講情懷講覺悟,一筆不夠再交一筆,既沒欠條也沒說法。而等到市民撐不住,需要幫助的時候,卻要親兄弟明算賬了。我跟你親兄弟,你跟我明算帳,天底下沒有這樣講理的。
現在疫情新聞的評論區越來越難看,我想根本原因就是賬沒算明白。既然如此,我有一個建議,或許可以塞住悠悠眾口。
以後哪個城市或城區再封控,就階段性、區域性廢止市場經濟,全民吃一陣大鍋飯。飲食、醫療、教育統統全免費,已付費的部分,按比例退還。貸款一概暫停。所有成本,公共財政買單。
我這個建議或許粗疏,但至少公平。要講情懷,就把情懷講透。要按暫停鍵,就把暫停鍵按到底。不能有的時候談感情,有的時候談錢,把一些人的工作按了暫停鍵,水電煤貸款房租卻照常運行。
你要見外,咱就見外。你要見內,咱就見內。總得有個一致的標準吧。
市民真正需要的,不是感情充沛的信,而是條目清楚的對賬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