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1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苗薇綜合報導)習近平此次巴厘島與曼谷之行是中共二十大閉幕後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短短6日內,與至少19國領袖見面。專家分析,習近平此舉更像是疫情結束後的「報復性外交派對」,但無法擺脫「國際孤立」的局面。
習重返國際舞臺
香港《明報》20日刊發評論文章說,受疫情影響,過去兩年多,習近平一直未出國訪問,今年9月,才首度踏出國門,出訪中亞哈薩克、烏茲別克,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
二十大閉幕後,習近平上週接連出席了二十國集團(G20)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兩場峰會,並分別與美國、法國、荷蘭、南非、西班牙、阿根廷、塞內加爾、韓國、澳大利亞、印尼、義大利,和日本等至少19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扣除掉正式場合,習近平的所有行程幾乎都被雙邊會談填滿。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稱,「這是習近平在‘二十大’上鞏固了國內權力後的亮相派對。」
有記者打趣稱,這就像是個疫情解封之後舉行的「報復性外交派對」。宋文笛形容,習近平想借這次「外交派對」擺脫「國際孤立感」,因此找了多國領導人來敘舊。
中美難達共識
《明報》報導指,在各場會晤中,中美峰會最引人注目,習近平抵達巴厘島的首個行程,就是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雖然長達3小時的會談,但成果不多,且美國眾議院熱門新議長人選、共和黨眾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或在上任前後訪臺,輿論擔心中美會有新一波齟齬。
但「拜習會」後,美中對抗局面並沒有改變,而且拜登事先已經聲明是在「劃紅線」。雙方會後聲明也顯示,拜登和習近平兩人會談涉及人權、臺灣、經貿、烏克蘭戰爭以及朝鮮等問題,但在相關問題上基本上各說各話,無法達成共識。
習「教訓」加國總理引起風波
11月16日,習近平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帶有威脅性的一段對話,更是引發輿論大嘩。
據加拿大記者拍攝的視頻顯示,習近平當時情緒明顯有些激動,他對特魯多說,他不該把私下談話內容泄漏給媒體,「這不合適啊」,「而且我們也不是那樣進行的」。翻譯完這句話,習近平又說:「如果有誠心,咱們就應互相尊重的態度來進行很好的溝通。」未等翻譯說完,習接著說:「否則,這個結果就不好說了。」
加國總理意識到準備轉身的習在責備他,未等翻譯說完就回應說,「在加拿大,我們相信自由、公開和坦誠的對話,我們將會繼續這麼做,我們將繼續期待能進行建設性的合作,但也會有雙方意見不同的地方。」特魯多回應習近平時目光直視,後者卻在閃避,或者無法用目光直接交流。
針對習近平的上述言論,法新社評論,一個中共領導人如此公開且自發地表露不滿極其罕見。許多人呼籲特魯多和加拿大政府要強悍反擊中共。
瞄準晶元習向韓國求合作
11月15日下午,韓國總統尹錫悅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首腦會晤。習近平表示希望深化中韓兩國在高技術領域、大數據等方面的合作。尹錫悅強調,韓國的外交目標是在普世價值和準則的基礎上追求自由、和平與繁榮。
《美國之音》認為,在美國對華晶元出口禁令和美臺日韓「晶元四方聯盟」的堵截下,中共試圖向韓國討救兵,但習近平對韓國示好換不來晶元合作。
韓國的國際外交專家、啟明大學國際學部教授李志熔此前對新唐人表示:「在韓國半導體產業中,不存在選擇美國或中國的問題,這是關係到韓國半導體生死存亡的問題,理所應當要和美國政策同步發展。雖然習近平(二十大)繼續掌權後,會訪問韓國,同時也會集中強調半導體問題,但是韓國不可能聽從中方指令。」
中共難逃國際孤立
對於習近平的這次「外交成果」,《明報》表示,雖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整體呈緩和氣氛,但西方國家對華的取態短期較難有根本變化。而在與會的G7和五眼聯盟國家中,剔除之前單獨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只有英國、加拿大兩國領袖未與習近平雙邊會談。
明報稱,習近平與與辛偉誠的會晤因「行程關係」臨時取消,與杜魯多的短暫交談更釀成「教訓」風波,反映出中國與英、加兩國關係仍未走出低谷,這與兩國近期頻頻指摘中國間諜、干涉內政以及逼退中資企業的舉措,恐怕不無關係。而中英、中加關係的持續低迷,對於同兩國有深厚歷史與人文關係的香港而言,亦非好事。
時事評論員王赫18日對大紀元表示,儘管習近平頻頻會見世界各國領導人,但無法擺脫中共「國際孤立」的大勢。
王赫認為,中共在外交上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國際普世價值對立。因此,美中之間不僅是兩個國家的對抗,也是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
「中共支持俄羅斯,又在臺灣搞軍事威脅,其它國家就會看到,中共不可能和平共處。」王赫說。
他說,美中對抗這麼嚴重,各國都要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中共未來的日子不太好過,可能越來越難。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