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是人們最常得知的滅絕事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本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有一項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5.5億年前可能發生一場大規模滅絕事件,研究出倖存的物種擁有的某項共通點,以面對當時導致滅絕的環境,或許將成為你所不知道的第6次大滅絕事件。
已知最初大規模滅絕事件
距今大約5.5億年前的震旦紀,是元古宙最後的一段時期,而古生代寒武紀將緊接而來。當時海洋中的生命蓬勃發展,有形狀宛如羽毛的花瓣動物門生物,也有如同蛞蝓般的金伯拉蟲屬生物,而水母的祖先也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
然而,地球上高達80%的生命都忽然消失無蹤,人們追尋著牠們消失的痕跡,希望能找出滅絕的真相。近期則有項研究似乎找到了方向,學者發現這些生物失蹤的矛頭指向地球已知最早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斯科特·埃文斯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表示:「這代表動物化石記錄中所公認,最古老的大滅絕事件。」並認為:「它與所有主要大規模滅絕事件相同,都與氣候變化有關。」這些最古老的大型複雜動物群落受到全球氧氣急劇減少,最後迎向死亡的結局。這項發現或許將對深受人類活動威脅的現代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已知5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目前所知,至少已發生5次大規模滅絕,「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與「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分別發生於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與3.75億年前至3.6億年前,都造成50%的屬滅絕,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前後持續了將近2000萬年。
然後是「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與「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分別發生於2.5億年前與2億年前,前者使曾經興盛的舌羊齒植物群幾乎滅絕,三葉蟲全部消失,估計有70%的陸地生物物種滅絕;後者造成70至75%的物種滅絕,使恐龍許多陸地上的競爭者消失。
最後則是發生於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又被稱為「恐龍大滅絕」。同樣有50%的屬於此次災難中滅絕,雖然滅絕程度僅排行第4名,但完全毀滅了恐龍,因此廣為人知。
研究解析
學者們早已知道早在5.5億年前就有化石多樣性驟降的現象,但一直無法確定這是否也是一起突發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有一種可能的解釋為早期的三葉蟲等擁有盔甲的海洋節肢動物所致,牠們與震旦紀動物群開始競爭,最終導致後者滅亡。另一種解釋則是震旦紀動物群沒有滅絕,不過保存化石的必要條件只存在於5.5億年前。
為了解開這些疑惑,埃文斯與他的同事彙編其他研究人員先前的科學文獻,對於其中震旦紀化石的資料庫按照各種因素進行分類。他們對生活於5.5億年前的70個動物屬進行編目,發現1000萬年後依然存在的僅有14個屬。不過他們發現保存化石需要的條件沒有明顯變化,也沒發現牠們攝食模式的那種差異,表明震旦紀動物是由於競爭落敗而滅絕。
成功倖存後世的生物有一個共通點,相對於體積而言,牠們身體的表面積很大,能夠有效應對低氧條件。這項發現加上5.5億年前氧氣減少的證據,代表震旦紀或許在海洋低氧供應所致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中迎來結局。
責任編輯: 水平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