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被炒上熱搜 中國上半年46萬家企業倒閉 饥荒年代重演?(圖)
近日「供銷社」被官方炒上微博熱搜榜。示意圖。(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看中國2022年11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近日《湖北日報》發布的一則「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 基本覆蓋全省鄉鎮」報導,經過多日發酵後讓「供銷社」話題登上熱搜榜。事實上,官方宣傳的供銷社,對於一般年輕人來說,是感受不出它的特殊。
中共二十大後,中國沉寂半世紀的供銷社模式,正在境內快速重啟。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在中共二十大閉幕的次日,中共政府網站就發佈消息,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發佈了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3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其中「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計劃考試錄用機關工作人員,並歡迎優秀青年踴躍報考。
根據《湖北日報》描述,該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目前全省已有190個基層社獲評全國總社標桿社。目前,基層社社員達到45.2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5年增長5倍多,由2016年5.15萬人增至2021年33.3萬人。
據「第一財經」報導,近期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地,供銷社正在悄然佈局,地方政府陸續發佈供銷社招聘廣告,預計招募大批銷售員,由於具有公務員「鐵飯碗」身份,相關消息引起招聘市場關注。
事實上,對於年輕一代城市人群——00後、90後,乃至80後,「供銷社」一詞顯得格外陌生。
中央社報導,所謂「供銷社」,全稱為「農村供銷合作社」,是中共建政後實施計劃經濟時期,以農民集資為名義在中國大陸廣為設立。供銷社負責組織供應農村生產資料、生活用品、收購、銷售農產品,並由中國國務院設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統籌,屬正部級單位。
中共推動改革開放後,供銷社趨於式微,1990年代更陷入虧損。其後,供銷社引進市場模式,甚至跨足農村金融業務,標榜「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其中,供銷社在城鎮內採取商業化經營模式,逐漸與一般超市無異,且標榜「農村直銷」及「平價」,脫去了它的特殊性及任務性。
那麼,為什麼中共現在又偏執狂般的扶持供銷社?由於從政策理性的角度解釋不通,因此,引起大眾高度關注與討論。
有中共體制內人士指出,供銷社實際上被賦予應急和戰備功能,特別是供銷總社的負責人梁惠玲當選中央委員,和以前的中央委員退到非一線部委不同,這是供銷體系負責人在職期間升為中央委員第一人,意味著高層提升該機構的政治地位。
也有體制內消息人士透露,加快恢復供銷社代表官方毫無懸念,要提高供銷社在中國經濟中的佔比,特別是中共為了規避歐美的制裁,在重建所謂的經濟內迴圈,也就是透過供銷社體係作為能被自己完全掌控的物流體系用於應急備戰。
但資深媒體人、自媒體《世界的十字路口》主持人唐浩則認為,供銷社「復活」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場災難,「事實上,就是中國實體經濟癱瘓了,國際要統一收集所有商品和物資,少數分配給人民,多數集中在政府跟權貴手中,」老百姓想活命,要用糧票、線票到供銷社換東西,完全聽從政府命令。
《大紀元時報》也引述中國問題專家張建的看法指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後,就是中共全面性的國家壟斷,它用供銷社的方式,擴展到城市、鄉鎮、所有地方,由國家來規定,可以賣什麼東西,賣多少價錢,什麼人可以送,什麼人可以運,實際上就是變成計劃經濟的(老)路。」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有31個省市處於財政赤字狀態,其中有22個省市財政赤字額超過1000億元。
中國發改委數據也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有高達46萬家企業倒閉,每天有4萬家企業停業,保守估計大概有460萬人失業。
此外,中金公司公佈的中國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的最低等級有2.2億人。人均月收入2萬元以上的最高等級的有70萬人。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數只佔中國總人口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