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清官廉吏,言為心聲。(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中國古代清官的拒賄詩,語言精巧,簡潔明瞭,充滿正氣,至今讀起來餘味悠長,發人深思。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清官廉吏,言為心聲,他們的拒腐詩文也充滿正氣,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廬州人,他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民間都稱他為包公。在他70歲壽辰時,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壽禮。但第一個送來壽禮的竟是皇帝。皇宮送禮來的太監在禮品上面寫道: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
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拯看後,立即揮毫題詩: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
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他這樣辭去了皇帝的贈送禮品,有禮有節,言辭懇切,實在巧妙。
明朝于謙,官至監察御史,他為官清廉,為官一生家無餘財,針對當時許多官員乘巡視之機搜刮錢財,回京後向上司送禮物的風氣,寫了一首《入京詩》予以諷諫:
絹帕麻茹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搜刮的危害,清廉的必要,輿論的反應,勸諫的苦心,盡在詩中。
明代況鐘,於宣德五年,曾外放蘇州知府,他到任後嚴懲貪官污吏,平反冤獄,興修學府,關心民間疾苦,被蘇州人稱為「況青天」。正統五年,他任滿赴京考績,寫下了一首詩:
檢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輕。
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簡易輕便的行囊,清正廉潔的思想,超然物外的思緒,大義凜然的正氣,躍然紙上,過目難忘。
明代永樂年間,吳訥任監察御史,人品剛直公正,從政廉潔自持,頗有美譽。有一次,他巡視貴州,返京時地方土司贈送黃金百兩,吳訥憤然拒納,當場在禮盒上題詩回絕:
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
若有贓私並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
這首詩是自警,是自律,也是對行賄人奉勸,行賄受賄,天理難容。
明代信陽知州胡守安,任滿離職時曾寫了《任滿謁城隍》詩:
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
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
向城隍表達衷心,向民眾表明心跡,坦蕩為官,來去輕鬆。
明朝有位主考官叫李汰,他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時,一天夜裡,有人想以黃金50兩行賄,以達到「金榜題名」的目的。他非常氣憤,當即寫了一首拒賄詩:
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
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主考官雖然貧窮,但正氣不能丟失,暗室虧空,神目如電,人神共知。
清朝張伯行,被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從來不受屬下分文贈禮,備受康熙皇帝的稱讚,因而晉升為福建巡撫。到任後,為杜絕送禮者,張伯行便寫了一首《禁止饋送檄》,張貼在巡撫署衙門外:
一絲一料,我之名節;
一厘一毫,民之膏脂。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
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那些送禮者見此檄文,不敢自討沒趣,均悄然離去。
古代諸多清官「作詩拒禮」,並非「作秀」,而是口心一致、表裡如一地「袪貪戒賄」。
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為官時,一天,太子舍人張某當面送給他一條華貴的錦褥。杜甫吟詩曰:「開緘風濤湧,中有掉尾鯨,透迄羅水族,瑣細不足名。」
張某見杜甫不為所動,便說:「睡在這錦褥之上,定會神清氣爽,延年益壽……」
杜甫見對方仍不想收回錦褥,又吟詩一首:「領客尊重意,顧我非公卿,留之俱不祥,施之混柴荊。」
那人只好收起錦褥怏怏而去。
還有一些清官更是高明,為了防患於未然,乾脆「張貼告示,有言在先」。
清代康熙年間,張伯行任福建巡撫。面對官吏臣民送禮,他或婉言謝絕,或拒之門外。儘管如此,拜謁者仍然絡繹不絕。於是,張伯行便寫了一則如詩如歌的檄文,張貼於巡撫衙門外:「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未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送禮者看罷檄文,一個個汗顏離去。
禁止饋送檄自古有之,值得借鑒。
責任編輯: 姝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