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寧跟聰明人打一架 不跟糊塗人說句話」?(組圖)


古訓:寧跟聰明人打一架,不跟糊塗人說句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聰明人有著高情商,所以跟聰明人論事,是思想上的一種開蒙啟慧,是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與之相反的是,跟糊塗人交往,既不利於自身的成長,又拉低了你的眼界,是話不對口的不智之爭。

與聰明人辯論 樂在其中矣

聰明人不會和他人爭吵,有了矛盾,會通過辯論來解決問題。

有一次,莊子和惠子兩人在一座橋上。

莊子說:「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橋上知道的。」

這二人都是了不起的辯論大師,聰明人之間的打架,向來是智慧的碰撞,猶如絕代宗師之間,已經不需要拳腳過招,而是比拚「內功」。

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來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談,令人拍案叫絕,給人一種怡情益智的享受。


爭吵。(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和糊塗人爭吵 是自我損耗

與聰明人打交道是「如沐春風」,與糊塗人打交道卻是「遇事生風」。

有這樣一個故事:聰明人和糊塗人在同一個桌上吃飯,兩人聊起了三國,聰明人說他最佩服諸葛亮,糊塗人說自己最佩服孔明。

聰明人告訴他,諸葛亮和孔明是同一個人,可糊塗人不信。二人爭執起來,互不相讓,決定由輸了的人出錢請客吃飯。

聰明人和糊塗人兩人去了道觀,聰明人找來一位道長評理,對他說明情況,請道長判斷輸贏。道長沉思片刻,對他倆說道,諸葛亮跟孔明是兩個人,判糊塗人勝。

聰明人不服,糊塗人說裁判是你找的,沒理由不認輸,聰明人只好付了飯錢。糊塗人拿到錢高興地走了,可聰明人卻對道長特別失望。

道長對聰明人說,我知道諸葛亮和孔明是一個人,但你並沒輸,只不過是花了一頓飯錢買個教訓,就不要跟糊塗人爭執,反而糊塗人贏了錢卻要糊塗一輩子。

聰明人聽完,立刻明白了,謝過道長後也愉快的離開了。

和糊塗人說話,只會越說越糊塗,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卻無所獲益。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損耗」。

看完這篇,您也認為古人說的「寧跟聰明人打一架,不跟糊塗人說句話 」有無道理呢?在評論區留言,請和大家分享您的經歷和見解喔!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