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看出一個人到底賢不賢德?(圖)
中國至聖先師--孔子的雕像。(圖片來源: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孔子到底是如何看出一個人到底賢德不賢德的呢?下述幾則小故事供各位略知一二。希望各位能從魯哀公、子貢分別與孔子的對話,以及淳於髡與孟子的對談中看出因由。
一、誰最賢德?
魯哀公問孔子:「時下的國君,誰最賢德?」
孔子回答說:「衛靈公。』』
魯哀公覺得很疑惑:「可是,我聽說他後宮的生活好像滿複雜、滿淫亂的。不是嗎?」
孔子說:「我說的是他的朝廷,並不是他的後宮。靈公的弟弟渠牟,他(衛靈公的弟弟)的智慧,足以治理兵車千乘的大國,靈公非常喜愛他;又有一個賢臣名叫王林,只要國中有人才,就推薦給靈公任用,任用了也無不顯達,就算偶有不顯達的,王林也私下以自己的俸祿,來資助他們,靈公對王林非常尊敬;又有一個賢臣名叫慶足,國家一有大事就交給他處理,他也都能處理得很完善,靈公非常的親近他;還有衛國的賢人史鰍,因故離開衛國時,靈公難過得三個月之內不聽音樂、不舉辦宴會,直到史鰍回來,才高高興興的一切恢復正常。我是從靈公和這些賢人的關係,判斷他是個賢德的君王。」
二、人死亡後有無知覺?
子貢問孔子:「人死後,究竟有沒有知覺?」
孔子說:「我要是說:還有知覺,恐怕一些孝順的子孫,會因為死去了先人,而妨害了自己生業、生活;我要是說人死了沒有知覺,又恐怕一些不孝的子孫,乾脆把屍體一扔,連埋葬都省了。賜(子貢)啊!你要真那麼想弄清楚,等你自己死了以後,再知道也不遲。」
三、子貢愈來愈退步?
孔子說:「我死了以後,子夏會一直進步,子貢卻會退步。因為子夏喜歡和比他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則只愛處在一群不如他的人之間,喜歡跟這些人大發議論。」
四、君子所為,本非易解
有一次,淳於髡與孟子對話。
淳於髡當時表示:「以前,王豹住在淇水,因為他的影響,河西的人都很會唱歌,所謂有內在的本質,自然會表現在行事作為上。哪裡有做了事,卻完全看不到一點功業或績效的呢?」
孟子說:「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而不被信用,有一回祭典的祭肉沒分給他,於是孔子去官離國。不瞭解他的人,以為孔子爭的是肉,瞭解他的人,才知道孔子深刻的用心:原來是借小過失離去,而不願因他的離去,凸顯出魯君的大過。君子的所作所為,本來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以上均據西漢劉向《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