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背後的故事(組圖)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三本兒童啟蒙教育書,依成書的歷史時間順序,他們是《千字文》、《三字經》和《百家姓》。
今天本文要講的是《千字文》背後的故事。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王羲之四體千字文》,這是我來美國以後,在紐約中華書局買的。此書的編著者是高雄市我愛中華筆莊有限公司。書的封面標明這是「國高中必備字帖」。也就是臺灣的國立高中學生,練習寫毛筆字,必須要用的習字字帖。四體是指文字分楷書、行書、隸書、篆書。這本書裡面,沒有說明《千字文》原作者是誰,而字帖最後署名是「王羲之書」,這裡的「書」字是「書寫」的意思。所以對於今人,看此書一般容易引起誤會,或使人困惑。誤會者會以為「千字文」的作者是王羲之。而困惑者,可能有個疑問,《千字文》的作者,不是南北朝時的周興嗣嗎,怎麼會是王羲之?
王羲之,生於303年,卒於361年。眾所周知他是東晉時期人,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稱為「書聖」。他棄官後還是一個修道之人。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蘭亭集序》。
韓濩《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千字文》的作者是南朝梁武帝時的周興嗣。周興嗣,字思篡,他是陳郡項(今河南沈丘縣)人。那麼他作的這個《千字文》,和王羲之是怎麼個關係哪?
在南朝時期的《梁史》記載,「上以王羲之的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這裡的「上」是指梁武帝,是說梁武帝把王羲之的一千個字,交給周興嗣,令他寫成韻文,他完成後,梁武帝看了稱讚並賞賜給他金錢和綢緞。
到了唐朝,唐太宗是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的,尤其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手書真跡愛不釋手。更不用說民間百姓。所以唐朝依照王羲之書法雕刻的碑文很多。這時民間也出現了一本故事書,叫《簡書故實》。此書就對上面《梁史》記載的關於周興嗣作《千字文》的史實,進行了文學加工,這本書說梁武帝蕭衍一生戎馬倥傯(kung zong),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書,於是便令他的文學侍從殷鐵石,從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碑文,拓下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拓印在一張紙上。他又尋思,若將這一千個字,撰寫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於是他便把他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官稱外散騎侍郎的周興嗣叫來,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將這一千個字撰寫成一篇通俗的韻文讀物吧」。
周興嗣把這拓印的,毫無文學關聯的一千張紙,拿回寓所,徹夜不眠、反覆思索,一夜成文。這一夜成文,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可以想像他得(dei)付出多大的腦力勞動,才能完成這篇韻文:首先要構思韻文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再構思文章內容和結構,還要選擇合適的語言詞彙,斟酌用詞造句。我想周興嗣所在的梁武帝時期,後於北齊。北齊劉勰的《文心雕龍》出版於502年,想必周興嗣是讀過此書的,他既要遵守蕭衍提出的要求,又不能違反《文心雕龍》所提出的「文質並重」的原則,還要遵循詩詞規律,真可謂絞盡腦汁。他完成的這篇《千字文》通篇一百二十五句,起承轉合一氣呵成。每兩句成一聯,聯聯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由於用腦過度,一夜之間他鬢髮皆白了。第二天,他向梁武帝交差,梁武帝看後拍手叫絕。於是令人刻印成書。並給周興嗣陞官,令他寫國史。官名安成王國侍郎。
周興嗣的《千字文》,是四句韻文,文字對仗工整,說理條例清晰,內容既含天文、地理、歷史,又有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識,因此它是熔各種知識於一爐。它通篇貫穿著一個統一的思想,即弘揚儒家文化。此文脈絡清晰,語言洗練,因此,它是古代兒童啟蒙教育的一本好教材。同時它也為後人創作《三字經》提供了榜樣和借鑒。
《千字文》流傳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了。蕭衍和周興嗣共同配合才有了它。蕭衍對周興嗣的信任和周興嗣淵博的學識,艱苦的腦力勞動付出,是創作《千字文》的基本原因和條件。《千字文》把王羲之登峰造極的書法藝術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內涵成功的結合到了一起,才使之能流傳百世。
《千字文》,從所講的道理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講自然常識,告訴人中國儒家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第二部分是講人的修養準則,稱讚上古盛世時期的開明政治。第三部分是講政治常識,包括文治武功、國家概念。第四部分是講田園生活,回歸自然。
周興嗣的《千字文》,引用了儒家許多經典,涉及《易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孟子》、《史記》、《神農百草經》、《管子》、《淮南子》、《韓非子》、《莊子》、《漢書》等,可謂是中國儒家經典運用的典範,是一篇曠世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