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人非 不畏人言 不信人讚(組圖)
不言人非,不畏人言,不信人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語言可以成功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言行,可以展現一個人的修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學識和自知。有智慧的人,能夠避言辭之鋒刃、行凡事之謹慎,也能夠不言人非、不畏人言、不信人讚。
一、不言人非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日清晨,江邊停著一艘客船,準備載眾人過河。乘客們都安安靜靜地坐著,直到一名男子帶著幾個小孩上來,孩子的喧鬧聲,破壞了船內的安靜,那名男子坐在身邊,任憑孩子們吵鬧,卻無動於衷。
有人對那位男子說:「先生,你的孩子太鬧了,你能管管他們嗎?」
那人抬起頭,輕聲地說:「是啊,我該管管他們。他們的母親一小時前過世了,我們剛回來。我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吧。」
一瞬間,人們都沉默了,怒氣消散,同情與憐憫油然而生。
現實生活中,不瞭解事情真相,妄下結論,得理不饒人,苛責他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人與人相處,不要過多的談論他人的是非,盡量要為對方著想,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不言人非,對於他人而言,是一種尊重;對於己而言,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善良。
二、不畏人言
《莊子.逍遙遊》開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大到幾千里。它變化為鳥,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長到幾千里,奮力而飛的時候,張開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它的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乘著海面上盤旋的颶風直上九萬里高空,遷徙到南海。
蟬和小灰雀譏笑大鵬說:「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下來,有時沒飛上去投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而往南海去呢?」
鯤鵬不在意它們的嘲笑,它展翅翱翔,飛翔在山川之間,領略到天下無盡的風采。
以小度大,只會暴露自己的膚淺、無知。
一個人應把眼光放遠,追求更高、更廣的人生境界。
當別人不瞭解我們時,往往是因為認識受限或無知,我們不必在乎他們的嘲諷,也不必和他們解釋。
一個人來到世上,不是為別人而生,也不是為別人而活。生命是自己的,走自己的路,人言何所畏懼。
言行,可以展現一個人的修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不信人讚
鄒忌,齊國相國,身高八尺有餘,身材容貌光艷美麗。來訪的客人,也都說他俊朗美貌,天下無雙。然而,直到鄒忌見到徐公,仔細端詳,才感到自己不如他。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以自己的切身事例告訴齊威王:「舉國上下的百姓都想討大王的歡喜,得到大王的照顧。所以從這些情況看,大王最容易遭受矇蔽。」
鄒忌建議齊威王接納群臣和百姓的進諫。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庭若市。齊國開始變得內政修明,逐漸強大,燕、趙各國都來朝見。
鄒忌面對讚美,認真思考、辨析,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認知,沒有迷失。齊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修明政治,無需用兵就能勝過他國。
喜歡聽讚美的話,無可厚非,但需要分辨的是:美言背後,到底是由衷之言,還是口是心非。不要被好聽的話語迷惑,就不會失去本心。
結語
一個人,不評論他人的生活,也不活在他人的言語中,就能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本真。
不言他人非,管住自己的嘴;不畏他人言,走好自己的路;不信他人讚,守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