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上海AI大會看門道 中外發展路徑漸行漸遠(圖)

 2022-09-05 22: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9月3日閉幕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9月3日閉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9月5日訊】中國於上海召開的年度「世界人工智慧大會」9月3日閉幕,主題環繞在元宇宙與人工智慧(AI)底層算力新技術。本屆大會雖號稱世界等級,但分析人士卻發現,與會的歐美廠商跟學者較往年明顯減少。他們說,美中科技戰愈演愈烈,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鏈恐將與世界其他國家漸行漸遠。

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將今年的主題訂為「智聯世界,元生無屆」,代表融合人工智慧與元宇宙的發展趨勢,展現上海智慧時代的前景。

本屆大會自9月1日起在上海和北美、歐洲、新加坡、韓國跟香港其他五個分會場同步舉行。根據《新華社》報導,三天會展期間共舉行了在線、線下活動121場,在線總觀看人次突破6.38億。最後一天的閉幕式上,則有25個上海人工智慧代表性產業項目簽約,總投資額近150億元人民幣。

報導稱,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自2018年開辦,4年多來,已有200多項創新產品在會場首發首秀,20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額超過600億人民幣,且其中不乏微軟、亞馬遜、騰訊跟阿里等龍頭企業。

上海AI大會 核酸採樣、反詐機器人吸睛

相較於成效數據,大會現場更受參觀群眾及媒體鏡頭青睞的是各類與中國時事相關的展示。其中,一套「智能風險感知與響應聯合反詐系統」號稱能在0.01秒內,對存在詐騙風險的金融交易提出示警和處置,已為全球超過10億用戶提供安全保障,現場還展出相關的「反詐盲盒」,並提供沉浸式體驗,讓觀眾一度笑稱,語音互動式的AI反詐騙提醒「就像親媽一樣無微不至」。

討論度最高的展品之一,是一臺「核酸採樣機器人」,它號稱可以自動適應受採者的身高跟口腔位置,經視覺辨識後,以最適當的高度、角度跟力度將咽拭子探入被採者口腔,全程僅需28秒,每天可完成720人次的採檢。

官媒報導,此批防疫機器人是基於大數據決策系統下研發,擁有多項AI專利。不過,但不少網民透過微博留言感慨:「這是不是代表(防疫封控)永遠不結束了?沒完沒了」。也有網民留言稱:「還不如我自己戳,兩秒鐘搞定。」

世界AI大會 彰顯中國科研進程

綜觀三天的大會,位於香港的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在新冠疫情和美中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不利因素下,上海還能維持這樣的大會規模,凸顯中國穩步推進人工智慧的成績優於全球多數科研大國。

許楨認為,此次展出範圍跳脫概念和技術,融入科技與倫理、政法體系等關係,並支撐起完整的產業鏈,其規模已非日本或歐洲各國所能企及。

許楨說:「不一定為全世界主流科技界所支持或是認同,但是你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大陸談人工智慧已經是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純粹講應用層面,他們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參展外商及學者減少 凸顯美中競爭

儘管如此,許楨也不諱言,今年與會人士多以中國學界和官員為主。

位於臺北的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也有類似的觀察,他指出,今年參展的國際廠商少了很多,以智能醫療領域為例,僅有GE醫療一家美國企業出席。

一名因工作因素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AI專家也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過去舉辦類似論壇,總能邀到大批國際頂級學者共襄盛舉,但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動美中科技戰後,國際間尤其是美國的許多學者都婉拒出席,以免惹上麻煩。

中國AI大會前夕 美國再限晶元出口

更慘的是,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的前一天,美國晶元大廠英偉達(INVIDA)及超微半導體(AMD)雙雙證實接獲美國政府新的出口許可要求,將分階段於2023年9月前,進一步限制多款AI晶元對中國出口,以免晶元最終被中國用來作為軍事用途。

據路透社報導,英偉達被禁止出口中國的A100和即將上市的H100晶元可用於加速AI數據分析和高效能運算作業,美方此禁令恐將削弱中國企業發展圖像識別等AI領域中的關鍵先進技術。

對此,位於臺北、即將接任《電子時報》(DIGITIMES)總編輯的政治評論員烏凌翔指出,美方這一招可謂切中要害,因為高效能的圖像辨識在AI系統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過程中佔有重要角色,目前英偉達相關晶元的全球市佔逾70%,無論英特爾(Intel)或谷歌(Google)的同類產品都難以取代。

烏凌翔告訴美國之音:「那個速度是差一個數量級的,就10倍的意思,所以過去可能2、3天,現在可能就要3、4週才能跑完。所以,中國大陸的深度學習的研究還會繼續進行,可是速度就會受到拖累。」

此外,烏凌翔分析,美國接連祭出高端晶元的出口禁令,以抑制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速度,反映出美國學界對於中國中生代AI人才之人數跟素質的快速崛起有所警惕。

《日本經濟新聞》早於2021年8月的報導就直言「中國AI研究將逆轉美國」,該報導引述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報告指出,自2012年以來,中國的AI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反映研究質量的引用次數也於2020年超越美國,美中關乎「AI主導權」的攻防戰將進一步激化。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AIS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詹姆斯·波頓(James Borton) 今年8月中也撰文稱「人工智慧已成美中競爭的新前沿」,他警告,美國在智能交通基礎建設等尖端項目的投資遠不及中國。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9月1日則在此次大會發表《2021全球人工智慧創新指數報告》,該報告將全球46個國家分為4個梯隊,其中,名列第一梯隊的僅有美國跟緊隨其後的中國。

該報告稱,中國在總得分上積極縮減與美國的距離。截至2021年9月,中國共有880家人工智慧企業,比去年同期增長7%,排行仍維持全球第二,但相關企業共獲得462億美元的投資,平均投資額則居全球之冠。

然而,該報告結論坦言,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水平與美國還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指標都落後,且高質量教育及勞動力仍不足,信息化基礎也未能支撐人工智慧的深度運用。

路線之爭 美中AI發展壁壘分明

香港學者許楨認為,中短期來看,中國以政府之力推動的AI產業發展雖享有較高的效率,並為美國的晶元供應設下絆腳石,且也可望在3到5年後,因量子計算等新科技的出現而獲得突破,但長遠來看,中國想要後來居上,超越美國,仍有困難。

許楨說:「它(中國體制)缺乏了一種市場主導的力量,也缺乏了民間公民社會自由的一個發育。單純講商業跟技術的突破,我還是比較相信,美國的方式比中國的舉國體制要成功。」

臺灣專家杜奕瑾則表示,從昔日的網際網路、無人機到現在的元宇宙,「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往往盲從美國的議題設定,並透過中共中央的政策主導,憑藉其龐大的人力資源與投資,做出其他國家無法抗衡的規模。

以人工智慧發展最重要的「大數據」為例,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企業一旦獲得政府支持,就可以輕鬆獲取民眾的各項隱私數據,甚至轉而用來為政府服務,研發成新的極權治理工具。

中國模式vs.民主模式 AI研發脫鉤

相形之下,民主國家因受到隱私權保障等限制,企業收集數據較為困難。但杜奕瑾認為,正因此類限制,美國跟臺灣等民主國家因此發展出「以人為本」、側重「可信任」的人工智慧發展模式。此模式強調數據的質量更勝於數量,透過更加註重個人隱私權的數據治理,針對不同族群,採取不同的演演算法,反而得出更加可信、偏差較低的高質量數據。

他說,當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出現分歧的AI發展途徑,中國甚至以情報法強迫民企提供數據給政府,這勢必加深國外企業的疑慮,也難以適應中國市場。

相較之下,中國企業長期與政府和軍方密切共生,也難以獲得國際市場的信任。中企踏不出國門,最終和外企形成兩個漸行漸遠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杜奕瑾告訴美國之音:「等於這世界是由兩股人工智慧的力量正在進行,一個是用中國模式,另外一個就是民主模式,以目前的狀況,我們可以看得到,這兩邊的壁壘是越來越分明,雙方的生態系統是各自開始獨立跟脫鉤。」

杜奕瑾表示,西方民主世界兼顧數據採集與個人隱私的作法,屬於「聯邦式」的架構,亦即,揚棄單一的大數據中心,而是串聯多個數據中心,來執行相關的學習跟訓練。

此作法不僅保障個人隱私,也可防範數據外泄,避免重蹈上海大量數據外泄案的覆轍。不過,他說,此次AI大會雖有相關的議題討論,但遺憾的是,聲量並不高。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