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劍術與劍舞(組圖)


古人鑄劍示意圖。(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對於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可能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劍舞。而將中國古代劍舞推向歷史頂峰的,非「唐代宮廷劍舞第一人——公孫大娘」所莫屬。

劍舞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組成部分

劍從最初戰場上打仗所使用的武器,演變成體育武術和舞蹈藝術所採用的道具,是與劍和劍術的產生與發展分不開的。正因為有了劍才產生了劍術,也正是有了劍術才成就了劍舞。

一、劍的產生

劍為中國古代兵器,被譽為「百兵之君」。劍在中國有著源流深遠的歷史,許多武俠和玄幻小說中也都離不開劍的影子。古籍《黃帝本紀》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管子·數地篇》說:「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之始也。」

春秋末期越國人歐冶子(約前560年-前510年),曾為越王勾踐鑄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為楚昭王鑄三柄名劍:龍淵、泰阿、工布。吳王闔閭攻破楚、越兩國,寶劍落入吳國。其中,工布劍被吳王夫差賜予伍子胥自殺;越滅吳後,工布劍又被越王勾踐賜予文種自盡。

歐冶子所鑄之劍尤以湛盧劍最為有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史載,「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號,越王神之。」「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相傳,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為唐朝初年名將薛仁貴所獲得。後傳到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手中,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便不知所終。

在中國古代,劍既是防身和作戰的兵器,又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劍,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者,所以威不軌、衛有德,故撫持之也。

韓信,史稱「國士無雙,兵仙戰神」,他少年就練武,還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但堂堂七尺男兒,卻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人胯下之辱。正如蘇軾在《留侯論》中所言:「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二、劍術的起源

劍術,古代也稱之為「劍道」。以其輕快、敏捷、瀟洒、飄逸而著稱,在中國傳統武術中占具極其重要的位置。《漢書·藝文志》兵伎巧中曾列有「劍道」三十八篇,是對當時劍術的理論總結,可惜現已失傳。

劍術起源於人類的戰爭行為,在中國劍術盛行於戰國時代,因為戰車逐步退出戰爭,步兵成為主要力量,隨之劍也成為主要武器之一。西方則是在古羅馬時期開始盛行。千百年來,劍術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俠仗義,為眾多世人所喜愛。


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時代末年的錫青銅劍。(圖片來源:Siyuwj/維基百科) 

三、劍舞的形成和發展

劍舞是把劍作為表演道具,通過人體的形、神、勁、律等肢體動作,塑造出舞蹈形像,起到傳情達意的作用。其形成與發展是以劍術和劍法為基礎的。

「巫者持劍而舞以祀神明。」最早的劍舞,應該是一種以劍為法器,溝通神靈和祭祀祈福的宗教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斬妖除魔,鎮宅辟邪;或祈求上天風調雨順,保境安民。

在盛行佩劍之風的周代,把手執干、戈、戚等法器進行舞練,稱作「舞象」。「象」又分為歌頌武王伐紂的武舞之象,以及讚美周公功德的文舞之象。並廣泛用於祭祀、宴饗、射禮等場合,也是當時王室及貴族子弟的必修之課。從而在周代出現了中國樂舞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根據古籍記載,鴻門宴上項伯與項莊對舞長劍,其實是假獻舞之名,行行刺之實;四川漢畫像磚有長劍獨舞的畫面,山東嘉祥秋胡山的漢畫像磚上也有兩人擊劍對舞的場景;由漢武帝欽定的規模宏大的百戲演出中,就編排了劍舞節目。那時的劍舞,往往與武術雜技相結合,增加了舞技難度,也增加了舞蹈的吸引力和藝術魅力。

漢代以後,隨著大規模地使用騎兵作戰,作為短兵相接的劍,逐漸被長兵器所代替。三國時期最常用的兵器乃為環首刀、長矛、手戟、槊。《三國演義》開篇便講,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之後,張飛散盡家財,招募了300鄉勇,並開始打造兵器。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劉備的是雙股鴛鴦劍。「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張飛,在長坂坡大戰中,正是手持丈八蛇矛,一聲怒吼,嚇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可見,隨著劍在打仗中實用價值的降低和禮儀作用的提升,劍更多的成為身份的象徵,或者用於自衛,禮儀,表演,也為劍術的廣泛藝術化開闢了道路。

大家知道,中國古典舞是華夏民族的藝術瑰寶和精髓,劍舞則是將中華傳統武術中劍術的招式、律動與戲曲中的身段、韻味相融合,從而成為中國古典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劍舞其實是一種武舞同源或武舞並用、文武並用的藝術表演。但是,劍舞雖借鑑於武術卻又不同於武術,武術是以技藝贏人,而劍舞則具有武術所不具備的內在情感及一定審美意義。劍舞還蘊含著獨特的古典韻味和豐富的民族風情風貌。

二、劍舞在盛唐達到頂峰 公孫大娘為代表人物

「九天閶闔開宮闕,萬國衣冠拜冕旒。」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強盛的國力帶來經濟與文化的極大繁榮,作為其中一個重要載體的唐代舞蹈藝術,也隨之進入登峰造極的鼎盛時期。

唐代舞蹈分為軟舞和健舞(意即文舞、武舞)兩大類,暗合中國古代一陰一陽,剛柔相濟的文化內涵。劍舞又稱劍器舞,屬於健舞之類。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身體動作的質感與力度,進而外延到舞蹈風格的特徵。軟舞多從南方源起,舞姿輕柔曼妙;健舞多出北地,動作雄健有力,節奏明快,再配以激越的鼓聲,以其追求高超技藝,新穎的表演技巧作為重要藝術特色。

公孫大娘是唐明皇開元年間最負盛名的舞蹈家,在盛唐的舞蹈歷史中的地位極高。出身民間藝人的她,憑藉深厚的功底、精湛的技巧和傳奇的手法,一舉成為技藝蓋世,首屈一指的「唐宮第一舞人」。公孫大娘表演的劍器舞,以戎裝寶劍出場,將武術表演中的劍器變成舞蹈表演中的道具,以女性的柔美結合劍術的剛健,不僅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鐵骨柔情,巾幗不讓鬚眉的身韻,也充分表現了古代女子剛柔並濟,人劍合一的身法,從而將唐宮樂舞推向中國文化藝術歷史的頂峰。

與此同時,公孫大娘還對傳統劍舞的承上啟下作出了巨大貢獻,並將其發揚光大。她的二十名弟子被稱為「七秀十三釵」,在古代劍舞的傳承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此文未完,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小陽春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