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是愛沙尼亞外交部長、右為拉脫維亞外交部長。(圖片來源:公用領域/拉脫維亞外交部臉書)
【看中國2022年8月29日訊】立陶宛去年退出與中國的「17+1」合作機制,並呼籲各國跟進。8月11日同屬波羅的海三國的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終於也宣布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國家對中國亦難掩疑慮,顯示中國的威逼利誘已經失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之際,中國於2012年主導與中東歐國家建立領袖會晤機制,以做為成員國每年定期合作與發展基礎建設之平臺,波羅的海三國都在當年加入,2019年希臘申請加入形成「17+1」合作機制,統稱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
去年五月,立陶宛因為「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掛牌等友臺事件招致中國威脅,與中國決裂,率先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
波羅的海三國退出中國合作機制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宣布退出,導致中東歐合作機制國家減至「14+1」。對此,愛沙尼亞聲明「決定不再參與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機制」,並且「在符合基於法規的國際秩序與人權等價值觀之前提下,持續努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關係。」愛沙尼亞並且強調自去年2月峰會之後,就未再參加該機制任何會議。
拉脫維亞則聲明指出「鑒於拉脫維亞目前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決定停止參與中東歐國家和中國的合作機制。」並表示「拉脫維亞將持續在借由互利、尊重國際法、人權,以及基於法規的國際秩序之合作下,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關係。」
因為力挺臺灣以及呼籲各國退出合作機制而遭到中國制裁的立陶宛,其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退出後推文指出「在立陶宛退出之前,中國的17+1機制早已是多餘和分裂的。」並強調應以「歐盟27+1」取代目前的14+1,意即面對中國威脅利誘,歐盟應該團結一致。
立陶宛近年多次呼籲中東歐合作機制國家,與中國交往應以「歐盟」為本位,以免遭到中國分化滲透、逐一擊破。至於中國對立陶宛連續發動貿易戰,藍斯柏吉斯強調這是對西方與歐盟國家的挑戰,中國惡行不該被姑息,並且表示中國此舉反而刺激立陶宛致力改善出口結構多元化,今年前6個月對印太區域的出口總額已較去年同期成長六成。
目前「14+1」成員國有9個歐盟國家,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捷克、希臘、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另有5個非歐盟國家(地區),包括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蒙特內哥羅以及北馬其頓。
近期中東歐合作機製成員國對中國疑慮驟升,例如五月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批評中國輕諾寡信,曾經承諾大量投資和貿易合作,十年來皆未履行,捷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五月當時曾經通過決議要求捷克政府退出合作機制,此決議已經進入外交部審議階段。8月12日捷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費雪(Pavel Fischer)貼文強調,現在是捷克追隨波羅的海三國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的好時機。
捷克:臺灣才是重要的經濟夥伴
此外,根據臺灣中央社轉述,捷克歐洲事務部長貝克(MikulášBek)8月10日在奧地利《新聞報》(Die Presse)專訪中表示中國並非可靠的夥伴,中資影響力不大,相較之下,臺灣才是重要的經濟夥伴。
貝克強調歐洲與中國往來要特別小心,不要誤以為中國是可靠夥伴、犯下跟俄羅斯往來相同錯誤,並且呼籲歐盟,為因應中俄結盟以及俄羅斯加強對中國依賴之態勢,有必要擴大與西方各國合作。
2020年8月底疫情高峰期間,捷克第二號政治人物(捷克憲法規定參議院議長位階僅次於總統,高於總理)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Vystrčil),以及布拉格市長賀吉普(Zdeněk Hřib),在親共的捷克總統齊曼(MilošZeman)批評「幼稚的挑釁」施壓之下,率領數十人訪問團進行友臺訪問長達一週,維特齊並且在臺灣立法院演說時以中文說出「我是臺灣人」,備受國際矚目。隨後不久,2021年1月捷克宣布禁止中國參與5G網路與新核電廠招標。
捷克實行內閣制,總統主要是禮儀性職務,實權不及總理。齊曼以親中聯俄反美知名,備受捷克反共人士批評,然而去年底捷克新總理勝選上臺後持續調整外交路線,7月高調迎接臺灣立法院長游錫堃訪問團即為顯例,新任總理菲亞拉(Petr Fiala)曾經多次批評齊曼過度傾中,強調捷克若不能堅持價值觀,不僅將失去西方盟邦,更得不到中國尊重。
中東歐國家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利誘已經看破手腳、失去信任,除了倡議十年、誘之以利的中東歐合作機制未能履行承諾,橫掃中東歐的一帶一路不如預期也是重要因素,尤其今年二月以來,中國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種種支持,更使得備受俄羅斯威脅的中東歐國家猶如芒刺在背,對這些國家而言,俄羅斯不僅喚醒對蘇聯時期共產極權之深層恐懼,更是對烏克蘭實行種族滅絕的恐怖主義國家,而中國已是俄羅斯窮兵黷武的幫凶,中國失去中東歐國家信任是咎由自取,情勢已定,無法逆轉。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