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最新村鎮銀行案發布會 三個信息值得關注(圖)


8月12日,中國銀保監會舉行發布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8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8月12日,中國銀保監會舉行發布會,解釋河南、安徽5家村鎮銀行存款消失案的最新情況,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有三個信息最值得關注。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三個信息值得關注

據官媒《中國證券報》報導,8月12日,中國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稱,河南、安徽5家村鎮銀行受不法股東操控,通過內外勾結、利用第三方平臺以及資金掮客等方式,吸收並非法佔有公眾資金,性質惡劣,涉嫌嚴重犯罪。村鎮銀行賬外吸收的資金既未繳納存款準備金,也未繳納存款保險費。

該負責人表示,根據目前所掌握證據,絕大多數賬外業務普通客戶對新財富集團涉嫌犯罪行為不知情、不瞭解。由於涉及人數較多,墊付工作量大,為確保墊付工作穩妥實施,採取分批墊付方式,優先墊付普通小額客戶。

根據該負責人公布的數據,7月11日以來,河南、安徽先後發布4期公告,分別對5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5-10萬元、10-15萬元、15-25萬元的客戶實施墊付。截至8月11日晚,已累計墊付43.6萬戶、180.4億元,客戶、資金墊付率分別為69.6%、66%。

「天鈞政經」研究員宋維駿指出,從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信息來看,有三個信息值得關注。一是官員說,「村鎮銀行賬外吸收的資金既未繳納存款準備金,也未繳納存款保險費。」

這意味著不會啟動存款保險進行賠償,涉事村鎮銀行均投保了存款保險,按照規定,如儲戶在涉事村鎮銀行存款低於50萬元,則可請求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全額進行償付;如儲戶在涉事村鎮銀行存款超過50萬元,則超出部分將根據銀行破產清算的結果按比例獲得賠償。

二是官員說,「利用第三方平臺以及資金掮客等方式,吸收並非法佔有公眾資金」。

宋維駿認為,目前中國《刑法》相關罪名有集資詐騙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但是官員的表述模糊,似乎在避開「存款」字樣,這意味著在推卸責任。

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保監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准,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中國官方2007年1月規定,「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惟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最大銀行業金融機構股東持股比例不得低於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20%」。

中國《商業銀行法》第二章第十一條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任何單位不得在名稱使用「銀行」字樣。

宋維駿表示,村鎮銀行是官方監管之下、開展吸收公眾存款業務的正規銀行。那麼,官方應有的監管舉措卻消失了。

三是官員說,「截至8月11日晚,已累計墊付43.6萬戶、180.4億元,客戶、資金墊付率分別為69.6%、66%。」

宋維駿指出,之前公眾瞭解的信息是,案件涉及400多億元存款,儲戶數量在40萬戶左右。但是按照上述官方的數據,涉及的儲戶數量已經超過62萬戶,案件涉及存款總額卻下降到273億元。這其中發生了什麼?

上財萬字長篇報告詳解中國經濟 金融風險最驚人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在7月發布的報告認為,2022年以來,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滯脹風險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等國際國內複雜局面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大,使得上半年宏觀經濟偏離正常增長軌跡。

消費疲弱的背後是城鎮失業率高企和居民收入增速的下滑,尤其是年輕人就業難度顯著提升。面對就業機會的減少,居民對未來收入和就業的信心減弱,居民預防性儲蓄增加,造成消費動力不足。

報告指出,金融誕生於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風險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實體經濟的傳導。在當前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一旦實體經濟部門資產質量大面積惡化,極易傳導至金融部門使其風險敞口擴大。考慮到河南等地村鎮銀行爆出「無法提現」等事件,說明地方性銀行的風險開始逐漸顯露,抗風險能力有所減弱,金融機構風險敞口有所擴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