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危機十個徵兆 地方政府也陷財政泥潭(圖)


經濟下滑導致金融風險不斷增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7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金融危機爆發的十個徵兆,中國幾乎都存在類似的問題。經濟下滑導致金融風險不斷增大,地方政府財政也深陷泥潭。

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十大徵兆分別是:1、股市暴跌;2、資本大規模外逃;3、銀行信用危機;4、企業債務違約明顯上升;5、資產價格泡沫嚴重;6、官方外匯儲備大量減少;7、整體經濟嚴重下滑;8、企業或居民資產負債率高企;9、企業利潤或居民收入增長率大幅下滑;10、國家發生重大災難。

上述10項徵兆中,前9項任意佔有3項,金融危機就很可能要爆發。

金融領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急劇惡化,以至於影響相關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例如,以兩組指標為例,一是企業或居民資產負債率高企,二是企業利潤或居民收入增長率下滑。當債務增長加速,利潤和居民收入減速,並出現典型企業不能承受債務的時候。

而中國幾乎10項全中,甚至有觀點認為,北京當局堅持「清零」防疫政策,不亞於國家發生重大災難,因為對經濟的傷害更甚。分析師指出,如果當局仍然堅持不計成本對病毒和疫情「零容忍」的立場,那麼今年經濟成長預定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的目標就會很難實現。

中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6月在「2022鳳凰網財經(夏季)雲峰會」上直指防疫政策重擊經濟,不當封控造成的交通阻斷、產業鏈不能接續、人員不能復工等影響是全面性的,卻很難究責,這對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全部人都受到損害。

他建議,中央部門應該總結防疫經驗教訓,改變政策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經濟下行的壓力。

樓繼偉認為,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中國與歐美主要國家應對方式不同,經濟運行出現週期性錯位。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貨膨脹,而是三重壓力(即供給衝擊、需求不足,預期轉弱)。

房地產市場加速下行,嚴重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並且對公務員進行減薪。

今年初至今,中國土地市場成交量大幅下降,同比與環比的數據均下降超五成,三四線城市環比降幅最大。今年1-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3.6%,住宅銷售額下降34.5%。

據中國財政部6月16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土地和房地產稅收中,契稅2341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同期下降28.1%;土地增值稅305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4%。

上海評估機構「遠東資信」研究員申學峰今年4月發表一篇名為「土地出讓收入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報告指出,2021年,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高達41.47%,「在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政府收支比例很高的情況下,如果這部分收入大幅減少,就可能對地方財政構成衝擊。」

分析人士認為,多年的畸形增長模式已不可維續,加上今年嚴苛的「清零」防疫政策,已經把中國的經濟逼到了懸崖邊緣。

7月13日,據美國之音報導,接受採訪的美國南卡萊羅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關於給公務員大幅度減薪甚至退薪,這顯然是地方政府的財政遇到了困難。

謝田說,「土地財政,房地產相關的,現在基本上都腰斬了。可以想像,對任何一個政府來說,如果你收入的主要支柱腰斬的話,肯定是很難支持。」

謝田補充說,接下來會導致環環相扣的惡性循環。一旦房企破產,很多銀行也就跟著垮掉:「現在銀行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村鎮銀行擠兌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還有資金到期被人偷走,公款捲逃,越來越多。這個顯然是跟整個經濟下滑有關。」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7日-8日赴福建考察,並與東南沿海的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廣東5省市主要負責人就經濟形勢舉行座談會。

李克強說,「當前正處於經濟恢復的關鍵時間點。東南沿海5省市經濟體量佔全國1/3以上,財政收入佔比近4成,在地方對中央財政淨上繳中貢獻近8成,有力支撐了國家財力和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他期許,「要繼續挑起國家發展、穩經濟的大梁,發揮保障國家財力的主力作用。」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對自由亞洲電臺分析指出,中國在疫情防控期間外資不流入、供應鏈出貨不易,同時內需服務業也受影響,加上打壓房地產,土地財政走下坡,東南沿海5省市傳統上是繳稅大戶,李克強的造訪,代表中國的財政壓力頗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