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開篇詩歌有何深意?(組圖)


圖為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所繪製的孫悟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能擔得起「中國古典名著」之稱的文學作品,不但需要文筆流暢、敘事生動,還需要關注道德、人文和未來。因此,良好的古典名著,不只彌補了史書的不足和缺失,筆法上還更能貼近生活,人物形象鮮活如生,故事精要且容易流傳於世。此處介紹《西遊記》、《東遊記》、《封神演義》這三本古典小說的開篇與結尾的詩歌。

1、《西遊記》

作者是明朝吳承恩、成書於十六世紀明朝中葉的《西遊記》,又稱為《西遊釋厄傳》,它是古代明朝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全書共58萬5千字(世德堂本)。

由於它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經傳東土的故事,實乃一部覺悟之書,因此被視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書》之一。

書中的唐僧是一位慈悲為懷、一身正氣的聖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經以濟眾生,意志堅定,持之以恆。大弟子孫悟空則是忠心護師,全始全終;除惡揚善,救人救徹。

唐僧師徒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後人,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堅持向善向佛,才是得成正果之道。

《西遊記》為後人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歸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圓滿結局的故事。

《西遊記》的開篇是這樣的: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西遊記》結尾有詩云: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又有詩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

2、《東遊記

對身處俗世的人而言,神仙世界絕對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境界,但前提是,人們應該要懂得超越俗世紛擾。明朝吳元泰創作的《東遊記》,又稱為《上洞八仙傳》、《八仙出處東遊記》,共二卷五十六回,取材自《孤本元明雜劇》第三十冊《爭玉板八仙過滄海》雜劇,該內容記敘了八仙的神話傳說,換言之,《東遊記》就是藉著八位神仙修煉得道的過程,來啟悟人們:八仙並非虛無,要想超凡脫俗,自有超凡脫俗之道。

在《東遊記》中,八仙面對世事滄桑,一切如過往雲煙,有的只是對人生根本的思考,對生命奧秘的探求,對永恆境界的嚮往。看破紅塵,拋棄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才能回到自己的本來屬於的地方。

《東遊記》開篇寫道:

點絳唇

流水行雲,氣清奇,將誰依附?煙雲名聲,留與幽人付。犬吠天空,鶴唳乘風去,難憑據,八仙何處,演卷從頭顧。

《東遊記》的結尾有詩云:泉瀑涓涓淨,山花靄靄飛;白雲回合處,應是至人棲。

3、《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中的準提道人,是西方教的教主。(圖片來源:Photo Dharma /維基百科)

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的《封神演義》,又稱為《封神榜》、《封神傳》、《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它是中國知名的一部神魔小說。

《封神演義》的主旨是在歌頌光明正義,宣導道德倫理,激濁揚清,並認為有德者是天命所歸。書中的道德之士無不順天而行,像是神仙世界中的老子、元始天尊、準提道人、接引道人等協助周朝、反抗商朝,替天行道;周文王、周武王實行仁政;姜子牙輔佐周朝滅掉商紂,他們都認為「天」不僅主宰著無窮世事和人類命運,還能區別善惡而給人以佐助或懲罰,強調天人合一,堅信正義必勝。

《封神演義》還講到古代社會是以道德為核心,人們至高的追求就是求道。「道德」從表層按著天理做一個好人,積累德行,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的升華,人能夠通過修煉而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成仙得道。

《封神演義》開宗明義就寫道:

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像懸,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

結尾有詩云:

濛濛香靄彩雲生,滿道謳歌賀太平;北極祥光籠兌地,南來紫氣繞金城。群仙此日皆證果,列聖明朝監返真;萬古嵩呼禋祀遠,從今讓國永澄清。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