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帝王的稱號令人眼花撩亂 終於弄懂了(圖)

淺談古代帝王的稱號

作者:梅媛  2022-06-21 1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趙匡胤肖像
涉及皇帝稱呼的號,主要為廟號諡號,以及年號。圖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趙匡胤肖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史書或者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皇帝的各種稱號,往往同一個皇帝便有很多種叫法,令人人摸不著頭緒。

有稱為帝的,像漢文帝、魏武帝等;有稱宗作祖的,像唐太宗、宋太祖等;還有直接以年號來稱呼的,如明朝的萬曆皇帝、天啟皇帝等。那麼,為甚麼古代皇帝有時被稱為「帝」,有時被稱為「宗」,有時又直接以年號代稱呢?

「號」對皇帝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後人往往記得的是他們的「號」,而不是他們的名字。一般來說,涉及皇帝稱呼的號,主要為廟號、諡號,以及年號。

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其一種稱號,稱為諡號。諡號按性質可以大致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三類。

美諡表示某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具有「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好品德,如漢文帝等;平諡則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懷」表示「慈仁短折」;惡諡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如周厲王,再如「煬」、「荒」、「幽」等。得惡諡的通常是末代的亡國之君。

諡號的本義是用來約束皇帝的,也就是告訴皇帝,他的一言一行,身故之後是要經過後人評審的!

廟號

古代皇帝死後,會被移入太廟受祀,後代子孫要為前代追尊一個專門用於太廟祭祀的稱號,這就是廟號。像隋高祖、唐太宗,都是廟號。

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在太長了,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了蓋棺論定的功用。如太祖、高祖、太宗等。

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年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年號

古代帝王遇到國家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李志的年號就有十四個。

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

唐以前的皇帝,多以「諡號+帝」的方式來稱呼;而唐到元代之間的皇帝,多直接稱廟號;明代以降,皇帝的稱謂又多以年號指代。

来源:看中國週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