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已被證實的神祕生物(圖)


野馬曾被認為是野外已絕種的生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世界上的未確認生物、傳說生物、已滅絕生物數不勝數,牠們因為無法證實而被視為神祕生物,但其中也有一些已被人類確認的動物,今天來介紹3種已被人類證實的神祕生物吧!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世界上僅存的野馬,原產地於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與中國的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另外有蒙古野馬、準噶爾野馬、亞洲野馬等稱呼,其祖先曾經遍佈整個歐亞大陸,能從許多歐洲國家的史前洞穴壁畫上看見大量形似野馬的畫像,約莫在14、15世紀時仍能在歐洲許多地區看見成群的野馬,但受到人類捕殺與自然環境破壞的影響在19世紀左右已不見蹤影。

蒙古野馬的體長在2.1公尺左右,體重約莫350公斤,其四肢短粗,身上能看見2到5條明顯可見的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現黑色,因此俗稱「踏青」腿。牠們於野外棲息於海拔700公尺到1,800公尺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帶,並且能夠忍受3到4天不攝取水份。會以6到15隻左右進行群居生活,由一匹公馬與數匹母馬及其後代組成,幼馬成長後,公馬會被趕出去,母馬則尋找新的種群加入,會有外來公馬來奪取整個種群的情況發生。每一個種群會有明確的活動範圍,每天以4.8到9.6公里的速度於草原上遷移,並在夜間聚集,會進行4小時的睡眠時間。

蒙古野馬將蘆葦、蒿子、芨芨等植物作為食物,能夠將葉綠素從葉綠體中提取形成厚實的的膠體儲存於喉嚨後部,據說能夠以此抑制病毒的傳播,這說法也導致20世紀早期被許多狩獵者大肆捕獵。

起初社會大眾認為野外環境已沒有野馬的存在,卻在公元1879年被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於當時中國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發現,因此引爆後續的大規模獵捕行為,於1969年的野外個體的最後目擊後成為絕響。後來經過世界各國對於野馬的保護措施,以及野外放養的繁殖計畫,逐年讓蒙古野馬從「野外滅絕」改善成為「瀕危」狀態,是動物保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里程碑。公元2018年,中國在新疆的普氏野馬數量已突破400匹,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的野外種群也達到40匹。

秦嶺大貓熊

公元1964年時,北京師範大學的中國動物學學家提出這種大熊貓亞種的存在,並由浙江大學的研究小組於2005年使用形態學與分子生物學證實,取得動物分類學中的權威刊物《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的確認。秦嶺大貓熊與知名的四川大貓熊於12000年前棲息於不同區域,發展出各自的差異,牠的遺傳基因更接近原始貓熊。秦嶺大貓熊的外型是較小的圓頭、較大的臼齒,臉闊且鼻樑短,皮毛則有暗棕色的胸斑與棕色腹毛,與四川大貓熊有顯著的不同之處。

秦嶺大貓熊主要棲息於海拔1,300到3,000公尺的中國陝西省秦嶺山系南麓腹地,會以箭竹、傘竹作為牠們的主要食物。秦嶺大貓熊在生存上遭遇許多的挑戰,比如爭奪竹筍的野豬族群、蠶食竹林生長的外來樹種落葉松、人類的林場開發等。對此牠們活動區域中心的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設立野外研究基地,進行對於秦嶺大貓熊的保育工作。

鴨嘴獸

鴨嘴獸是一種罕見的卵生哺乳類動物,同時也是少數擁有毒性、電磁感應能力的哺乳類動物。鴨嘴獸具有的獨特性,最初讓牠被歐洲生物分類學家認為是一種人為設計出來的虛構物種,現今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徵,能夠在20澳大利亞分硬幣的背面看見牠的形象。最古老的鴨嘴獸化石目前為10萬年前的第四紀地層所發現的,直到20世紀初遭到人類為滿足動物毛皮的需求而遭到獵殺,如今在人工保護下尚未滅絕。

鴨嘴獸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地區與塔斯馬尼亞州的河川,會在岸上挖洞居住,也會使用銳利、帶有蹼的腳部在水中活動,能夠在水中活動40秒的時間再進行換氣,而其粗壯的尾巴能夠儲存脂肪。鴨嘴獸是一種夜行性肉食動物,會在清晨、黃昏時捕獵甲殼類或蚯蚓等生物,每天吃下體重20%的食物,而睡眠時間長達14小時。成體鴨嘴獸體重大約在0.7到2.4公斤之間,公、母平均體長則分別為50公分與43公分,會隨著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牠們經過4個月左右的哺乳期後會開始獨立生活,而2歲半時為成年的年齡,野外環境最多生活11年,而人工飼養的壽命可達到17年。

鴨嘴獸的毒性與電磁感應能力是其獨特之處之一,不論雌性、雄性的鴨嘴獸踝部都具有尖刺,雄性能夠從踝部腺體分泌出毒液自衛,對於狗等小型動物相當致命,而對人類而言則會使人喪失行動能力,經過治療後的痛覺過敏影響甚至長達數日到數月之久。除了海豚外,單孔目動物是唯一具有電磁感應能力的哺乳類動物,鴨嘴獸能力靈敏度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夠以為於嘴部的感受器官感應獵物的電場進行獵捕行動。

本文留言

作者水平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