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兩岸防疫 台灣為何避免「中國式封鎖」?(圖)


疫情下的台灣民眾逛市場。(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国2022年5月10日讯】(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臺灣近來調整防疫路線,雖然確診數大增,但民眾生活沒有受到太大衝擊,歐美多家媒體9日發文探討臺灣防疫,稱「臺灣避免中國式封鎖,重點轉向減少災害」。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傳染力強的Omicron病毒變異株出現後,兩岸政府的決策路線出現歧異,中國政府加強管控力道,臺灣則轉向「與病毒共存」。

報導稱,臺灣的防疫路線轉向反映出政府接納愈來愈多的證據,包括COVID-19變異株的傳染性強、致死率較低,同時也顯現出政府承認,防疫措施會削弱臺灣的經濟活動。

報導分析,臺灣政府轉變防疫政策的背後除了必要原因,還有政治上的考量,這兩年臺灣以成功的防疫成績來提升民主燈塔的形象,並與威權中共形成對比。

除此之外,上海的極端封城導致各種亂象頻生,中共的「動態清零」措施已經在各地造成損失,引發罕見的批評聲浪。報導指出,北京推動所謂的「抗疫成功」敘事,試圖證明中央集權制度勝過民主制度,而民主自由的臺灣則表現出與中共威權統治的巨大反差。

報導引述臺灣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表示,「臺灣不會像中國那樣粗暴的鎖國封城」,臺灣的開放將是「漸進式的」。

英國衛報報導也分析過去被譽為全球防疫模範生的臺灣,如今轉為「與病毒共存」,試圖找出新模式。

報導稱,儘管目前臺灣每日的確診人數在攀升,但臺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持續鬆綁防疫管制措施,取消實聯制,放寬隔離規定,同時呼籲民眾繼續戴口罩,盡量在家上班,減少群聚,鼓勵接種疫苗,若出現症狀趕緊快篩。也信賴民眾自行通報確診,並自我居家隔離。

前副總統、流行病學家陳建仁博士向衛報表示,臺灣疫情致死率仍低於0.2%。超過99.75%確診病患是輕症或無症狀,民生和商業活動持續運行,沒有封城,人們也沒有恐慌。

臺灣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則表示,目前為止,臺灣的分流措施在紓解醫院壓力方面還能成功應對,但他擔心,對付這波疫情這樣遠遠不夠,希望中央整合地方和區域服務增加醫護人力,減少醫院人潮。

顏慕庸說,「民眾感到不滿的是快篩試劑供應不足、急診處人滿為患,但這些已經有所改善,政府開始允許部分零售商店以市價出售非政府配售的快篩試劑。」

他表示,疫情固然會帶來傷亡,但相信臺灣能捱過疫情最嚴峻的時刻。

本文留言

作者李佳琪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