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尬玩」中國元素終究失靈(圖)
儘管好萊塢結合中資,並熱臉奉上中國元素,今天都被說成是在「尬玩」(硬湊、敷衍)。(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22年5月2日訊】《月球殞落》(Moonfall)原本被視為好萊塢年度大戲,歷經二月初臺灣、北美先後上映,三月中取得中國獲准登陸,四月底轉至香港電影院,現在再透過影音平臺付費收看,結果迴響恐怕還不如Netflix一些小成本的製作。它拍攝經費高達1.4億美元,慘虧已是事實,因為連原本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票房也差強人意,還有中國網民說它只是在「尬玩中國元素」,難道以為片中偶爾出現幾句中文就能取悅觀眾?
雖然同為外片強檔的《蝙蝠俠》和《神秘海域》在中國也未取得預期的成績,但《月球殞落》失利,卻隱含美國和中國電影業之間,建立在豐厚利潤下敏感依賴關係的不確定。
《月球殞落》的導演是好萊塢災難大師羅蘭‧艾默瑞奇(今天之前代表作有《獨立日》、《2012》、《明天過後》),主要出資者為中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也就是羅蘭‧艾默瑞奇是取得了華誼的大力支持,才得以開拍這部號稱史詩級的科幻鉅片。這樣的組合其實過去已很常見,例如2017年在中國大賣的《變形金剛5》,就是中資為底、好萊塢技術為用的例子。2022年的《月球殞落》或可說是2017年《變形金剛5》中美合作套路的延伸,只是命運不同而已。與其說今次票房是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電影觀察家早有預言,中國人對好萊塢電影失去興趣已不可避免。關鍵應該就在2020年,中國票房市場首次超越了北美。
就在《月球殞落》票房失利連連當下,好巧不巧,《華爾街日報》記者施瓦澤爾(Eric Schwartzel)也在這段時間出版名叫《紅地毯》的新書,內容主要記錄一路以來,好萊塢電影為贏得中國數億觀眾青睞所做的努力。一開始,美國電影業界人士當然是為了「錢」才紛紛投入中國市場,配合中國審查機構做出內容妥協已司空見慣,這是為應付官方之舉,拉攏觀眾方面,則靠大家所熟知的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曾經,只要電影裡有中國(或華裔)演員,哪怕只是跑龍套,都能成功作為「市場誘餌」,就像X戰警裡一名僅僅只有一句「時間到了」台詞的中國女演員,也能讓觀眾津津樂道。而後,就是中國品牌直接置入,例如《變形金剛4》出現了飲品「舒化奶」;《獨立日2》閃過了騰訊QQ畫面;以及《木乃伊3》裡的中國青島啤酒招牌。
就施瓦澤爾書中所言,好萊塢電影這類「中國元素」一開始確實頗為吃香,這讓許多動輒上億美元的電影製作,多能借由中國影院的上映至少回收成本(中國電影院分潤機制更有利片商),但好萊塢製片卻只能愈屈從中國日益嚴苛的電影審查,有時乾脆直接自我粉飾中國政府不想看到的部分,然後,不只片商開始重列中美兩地的資產負債表,編劇也轉而從「美國觀眾逐漸減少而中國觀眾只增不減」的考量寫故事,包括一直玩「中國元素」梗。
到2020年中國票房市場首次超越北美的分水嶺,中國信心倍增,轉而化被動為主動出擊,積極模仿美國透過電影業影響世界的經驗(其中名人階級的形成其實和早期共產主義相違),大方擷取好萊塢送上門的拍攝觀念和劇本架構,再透過掌握敘事權、資金和市場,開始走自己的路。施瓦澤爾或是以半諷刺地語氣說,「就在美國不知情的協助下,中國已將自己的電影業建設成為向世界其他地區輸出國家政治議程的重要部分」。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戰狼2》、《流浪地球》、《長津湖之戰》在中國國內的巨大成功,這些片才是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最愛,票房且根本不需要靠海外市場,中國觀眾也更樂於接受自己的銀幕英雄,不再勉為其難忍受好萊塢電影裡的美式意識形態,連美式幽默都無法讓他們笑了。結果,儘管好萊塢結合中資,並熱臉奉上中國元素,今天都被說成是在「尬玩」(硬湊、敷衍)。
施瓦澤爾新書發表受訪時說,很明顯地,中國在世界舞台上變得愈來愈咄咄逼人,不只軍事和外交,他們更試圖利用電影作為一種更廣泛的美中角力賽場,兩國電影業不管是合縱連橫還是競爭衝突,都將影響民主或威權價值觀誰可以在我們生活周遭得到最有力的傳播。
美國和中國電影業之間扭曲的合作關係(尤其兩者截然不同意識形態)並不會太快消失,但好萊塢真的不用再去想如何駕馭中國市場,而且既然同時要靠中資方便取得進軍中國市場門票,北美票房虧損又有賴中國戲院回填,傳統美式電影僅僅取巧穿插一些公式化的「中國元素」,還能吃香喝辣多久?就這點來看,《月球殞落》究竟是不是如許多影評人評價的那麼差,或是不是這回真的砸了羅蘭‧艾默瑞奇的招牌,其實已無關宏旨了。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