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估計俄烏戰爭會曠日持久 俄軍不會輕易撤退(圖)

情報:俄羅斯會使用核威脅來展示實力

 2022-03-19 19:4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7
    小字

2022 年 3 月 19 日清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張航拍全景圖,顯示這座城市的空氣中瀰漫著硝煙。(圖片來源:FADEL SENNA/AFP via Getty Images)
2022 年 3 月 19 日清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張航拍全景圖,顯示這座城市的空氣中瀰漫著硝煙。(圖片來源:FADEL SENNA/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3月19日讯】(看中國記者程雯編譯/綜合報導)3月19日(週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已經進入第24天。美國認為由於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嚴重誤判,導致俄羅斯軍隊的重大損失和幾乎停滯不前,但是由於普京至少要得到一些可以宣稱勝利的東西,他不會讓俄羅斯軍隊輕易撤退回家,因此這場戰爭可能會曠日持久的拖延下去。同時美國情報屆認為,隨著戰爭的拖延,俄羅斯傾向於使用核威脅來展示其實力。

美情報:俄羅斯會使用核威脅來展示實力

根據美國國防情報局(DIA)的最新評估,美國認為,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入侵戰爭的拖延,俄羅斯在變得越來越絕望,並且可能會利用其核威脅來展示其實力。

根據《國會山》的消息,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斯科特.貝裡爾中將(Lt.Gen.Scott Berrier)在週四(3月17日)提交給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情報和特種作戰小組委員會一份關於全球威脅的報告,其中詳細介紹了對俄羅斯核威脅的評估結果。

這份報告基於截至週二(3月15日)獲得的信息,美國發出警告說,由於俄羅斯進軍烏克蘭的攻勢速度沒有預期的那麼快,俄羅斯正變得越來越絕望。

貝裡爾中將在他的報告中寫道:「隨著這場戰爭及其後果逐漸削弱俄羅斯的常規實力,俄羅斯可能會越來越依賴其核威懾力量向西方發出信號,並向其內部和外部受眾投射實力。」

自從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月24日下令他的部隊執行「特殊戰鬥任務」(即入侵烏克蘭)以來,關於普京將會如何使用核武器的辯論愈發激烈。最初的時候,普京將這種言論歸咎於西方對俄羅斯的假消息。

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美國人不應該擔心核戰爭的威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也曾表示,普京的核武器威脅只是虛張聲勢。

貝裡爾中將在報告中表示,莫斯科調高其核武庫戒備狀態的命令和其它評論「可能是為了恐嚇」,但是這反映了俄羅斯的觀點,即核武器威脅可能迫使對手以有利於莫斯科的條件談判結束衝突,或者阻止其他各方參戰。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戰爭已經進入第4週,儘管俄羅斯軍隊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抵抗,但是美國仍擔心俄羅斯會升級對烏克蘭的攻擊。

貝裡爾寫道,俄羅斯「決心恢復對烏克蘭和前蘇聯其它國家的勢力範圍,這是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軍事侵略的關鍵驅動力」。

因此,儘管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抵抗,莫斯科「似乎決心繼續前進」。

貝裡爾繼續寫道:「克里姆林宮可能算計出,戰勝烏克蘭將迫使大多數蘇聯繼承國與莫斯科更緊密地結盟,但俄羅斯的軍事挫折或在烏克蘭曠日持久的長期戰役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普京嚴重誤判而烏克蘭表現好過預期 戰爭會曠日持久

《國會山》的消息表示,美國官員和專家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嚴重錯誤地估計了他的部隊迅速戰勝烏克蘭人的能力,這一錯誤導致克里姆林宮遭受重大損失。

俄羅斯軍隊現在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停滯不前,直到春季和夏季晚些時候,天氣好轉,車輛可以離開道路。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國已經用額外的武器加強了烏克蘭軍隊,以阻止俄羅斯軍隊的持續襲擊。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專門研究美國國防戰略和國家安全政策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奧漢隆(Michael O』Hanlon)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幫助烏克蘭人在這些道路網路中遏制了俄羅斯軍隊。」

雖然外交協議可以更快地結束戰爭,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面臨著俄羅斯經濟大幅疲軟的普京是否願意接受一項涉及他撤軍的協議。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週四(3月17日)表示,俄羅斯的進攻行動「與結束戰爭的嚴肅外交努力完全相反」。

奧漢隆說,涉及烏克蘭同意不加入北約的外交決議是「一種明顯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普京想要承認他所處的不利地位」。但奧漢隆也表示,美國軍方應該為俄烏戰爭持續數週甚至數月的可能性做好準備。

定於下週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和歐洲理事會危機峰會的美國總統拜登和其他美國官員最近幾天也警告說,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是可能的。

拜登總統在週三(3月16日)說:「我想對你說實話:這可能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戰鬥。」拜登當時宣布了支持烏克蘭的最新8億美元軍事援助,包括無人機、防空系統、小型武器、防彈衣和其它武器與彈藥。

自2月24日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在三週時間裏遭受了驚人的損失。

烏克蘭國防部稱,克里姆林宮損失了14,200名士兵、450輛坦克、1,448輛裝甲戰車、201門火砲系統、93架戰機、112架直升機和3艘艦船。華盛頓估計俄羅斯部隊的死亡人數低於7,000人——但是這個數字仍然超過美軍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總共近30年中喪生的人員總和。

俄羅斯還發現他們很難更換他們的部隊,因為他們在面臨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時陷入困境。

一位美國高級國防官員週四(3月17日)說:「我們無法深入瞭解每個地點的每個(俄軍)單位。但我們確實發現了一些傳聞,表明某些單位的士氣不高。我們認為,其中一些原因是領導不力,信息不足,部隊缺乏關於其使命和目標的信息,我認為他們隨著遭到強烈抵抗而幻想破滅了。」

一位北約高級情報官員表示,普京對入侵烏克蘭做出「嚴重誤判」的那一天變得更加明顯。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這位北約官員週三(16日)在布魯塞爾說:「俄羅斯繼續面臨彌補戰鬥損失的困難,並且越來越多地尋求利用非正規部隊,包括俄羅斯私營軍事公司和敘利亞戰士。」

但是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麥肯齊將軍(Gen.Frank McKenzie)週五(18日)表示,這些外部力量似乎並未成為現實,沒有跡象表明俄羅斯正在從敘利亞或塔吉克等其它中亞國家調動大量軍隊以幫助其在烏克蘭的軍隊。

麥肯齊將軍說:「我們幾乎沒有看到(俄羅斯)在敘利亞招募人員並將那些人帶到烏克蘭的證據。不是說這不可能發生,我也不是說一、兩個人或三個或四個沒有去那裡,但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大規模的努力來達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烏克蘭軍隊的表現遠遠好於美國最初的預期。

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斯科特.貝裡爾中將在上週的證詞中承認,他低估了烏克蘭軍隊的戰鬥準備和戰鬥意願。

貝裡爾中將告訴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議員們說:「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糟糕的評估。」

據烏克蘭外交部稱,烏克蘭軍隊也得到了美國和北約國家源源不斷的致命武器的援助,此外來自50多個國家的大約2萬人申請加入了烏克蘭領土防禦部的新的國際軍團。這個志願軍軍團是烏克蘭的第一個外國戰士部隊,迅速成立起來以幫助烏克蘭擊退俄羅斯入侵。

然而,俄羅斯並非沒有收穫。俄羅斯部隊在烏克蘭的東南部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周圍進行了穩步的佔領運動。那裡發生了俄軍轟炸劇院的襲擊事件,而當地很多平民正躲避在劇院裡。

與此同時,烏克蘭軍隊在基輔對俄羅斯軍隊實施反擊,對俄軍造成「重創」。

俄羅斯國家電視臺還證實,俄軍的科斯特羅馬(Kostroma)空降部隊的指揮官在與烏克蘭軍隊的戰鬥中喪生。

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歐洲事務高級主任、現任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的查爾斯.庫普坎(Charles Kupchan)說:「我認為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因為戰爭沒有按計畫進行。因此,我認為目前很難辨別俄羅斯的戰爭目標。我認為可以肯定地說,俄羅斯在多個方面都誤判了。」

美國情報部門評估,俄羅斯仍有大約90%的戰鬥力可以派往烏克蘭。考慮到這一點,很難想像俄羅斯會徹底失敗。

庫普坎:「我看不到俄羅斯會簡單收拾行李回家。我看到的是,一項能讓普京至少宣稱勝利的協議。」

曾擔任美國陸軍歐洲司令部司令的已經退休的本.霍奇斯中將(Lt.Gen.Ben Hodges)本週在MSNBC上表示,如果美國及其盟國繼續加快對烏克蘭人的援助,俄羅斯人將只能再堅持10天——也就是到下週。

霍奇斯將軍說:「我們給了烏克蘭人足夠的(武器),讓他們可以比俄羅斯更持久,直到俄羅斯走到頭。」

與此同時,俄羅斯經濟受到美國和歐洲實施的破壞性制裁的沈重打擊。與普京結盟的俄羅斯精英的財產被封鎖,資產被沒收。根據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編製的一份名單,已有400多家公司宣布計畫停止在俄羅斯的業務。

儘管俄羅斯對反戰抗議活動和言論自由進行了嚴厲鎮壓,但是俄羅斯公民仍然走上街頭抗議戰爭。本週早些時候,一名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的員工甚至打斷了一個新聞直播節目,向電視觀眾展示「不要戰爭」的標語。

庫普坎說:「普京的處境並不好。我可以想像,這是他長期統治結束的開始。那是因為戰爭進展不順利,俄羅斯公眾和俄羅斯精英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反對意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制裁將導致更大的混亂,所以他的處境不好看。」

而奧漢隆則表示,普京控制俄羅斯敘事的能力將使他能夠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扭轉戰爭影響,並幫助他自己保持權力。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