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裡出西施」還有上一句 99%的人不知道(圖)
西施浣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情人眼裡出西施」最早見諸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山谷上》中的記載:「諺云:情人眼裡有西施。」意思是在有情人眼裡,不論是甚麼樣的女子,都像西施一樣美麗。
俗語背後,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春秋時期,越國都城外住著一位樵夫,名字叫秦仁。一天,秦仁在路上遇到了三位慌張逃路的女子,原來西施救下越國,惹得越王夫人嫉妒,派人追殺,西施等三人聽到風聲趕忙逃跑,正好碰上砍柴歸來的秦仁。秦仁不僅搭救了三位姑娘,更猜出了美人西施在三人之中。姑娘們好奇,讓秦仁指認誰才是西施,秦仁也憑藉自己的智慧順利認了出來,此事傳成一段佳話,變成了「秦仁眼裡出西施」,隨著時間推移,又被漸漸傳成了「情人眼裡出西施」。
詩歌中的許多語言都是從當地的民諺、俗語採擷而來。
到了宋代,在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情人眼裡出西施」已經被「蓋棺定論」,成了一句名副其實的「鄙語」,也就是民間大白話。
到了明代,這句俗話得到廣泛流傳,明代傳奇小說作家西湖漁隱主人,在《歡喜冤家》的第五回中有引用:「他眼也不轉看著元娘,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曹雪芹曾在《紅樓夢》第七十九回中也有引用過此俗語,是曰:「情人眼裡出西施的下一句,應爲西施眼裡出英雄。」
清代詩人黃增,寫了一首《集杭州俗語詩》,其詩曰: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緣千里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癡。
第一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意思是說,因爲愛慕之情,才會覺得對方女子無處不美。
第二句「情人眼裡出西施」,比喻有感情,不論對方外表如何,都會覺得對方外表美。
第三句「有緣千里來相會」,如果彼此有緣分,那麼相隔千里也能在某一時間點相遇。
第四句「三笑徒然當一癡」,可是如果無緣的人,再三殷勤也不過是被看作一個癡人。
這裡的「三笑」一般被看作是唐伯虎與秋香「三笑姻緣」的故事,即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遊玩時,對秋香一見鍾情,又見秋香三笑,便認爲秋香也已鍾情於自己。後來唐伯虎賣身進華府爲書童,頗經磨難,終於與秋香結成良緣。
圓滿的結局自然令人欣喜,但是生活中的愛情案例,又告訴我們很多時候終究不過是一癡人罷了。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悲劇,原因就是此首詩的第一句:「色不迷人人自迷」。
所以,「情人眼裡出西施」不要因「色不迷人人自迷」爲前提,不然最後終究會以「三笑徒然當一癡」的而收場。
大家知道了吧?「情人眼裡出西施」的上一句就是「色不迷人人自迷」。
最後,衷心祝願各位:都「有緣千里來相會」,能「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