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2021年中國十大痛苦公司(圖)

 2021-12-22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看中國2021年12月22日訊】2021年,世界經濟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下。如果把目光移到微觀世界,我們就會發現,今年公司層面的慘烈程度遠超去年,雖然2020年中國GDP的增長率只有2.2%。

下面這十家,是我們認為在2021年壓力最大的大型公司,他們都是所在行業的龍頭公司,至少是區域龍頭。

當然,在任何時候,中小企業的壓力都比大企業更大,他們的痛苦容易被忽視,他們的生死容易被忽視,都是因為體量小、聲量小,這也正是很多中國企業家拚命做大的原因,因為他們相信大就不會倒。

2021年發生的事情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但重要的變化是:企業不倒,不意味著企業家不倒,也許企業仍叫這個名字,但已與之前的企業家無關。

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下,出清製造麻煩的人比出清製造麻煩的公司更難,2021年的新變化是一個好的變化。

1、大眾中國:落魄汽車新時代

2021年,中國市場的前十大車企中,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的銷量下滑最劇,分別下降了18%和13%。 伴隨著銷量下滑,上汽大眾地位顯著下降,市場排位由此前多年的第二降為第五(2021年前10月),本土車企吉利躍居亞軍,長安升為第四,第三為上汽通用。一汽大眾雖然保住了銷量冠軍,但其競爭力在2021年顯著惡化。1-10月,一汽大眾旗下主力品牌奧迪銷量同比下降1.1萬輛,主力車型寶來和速騰銷量排名由2020年的第五、第六位,下降至第九、第十位。

落魄於汽車新時代的大眾中國
落魄於汽車新時代的大眾中國(網路圖片)

大眾集團已決定更換中國區業務負責人,現任大眾中國CEO馮思瀚將離職,大眾集團乘用車品牌負責人Ralf Brandsttter將於2022年8月1日接手中國業務。

大眾中國的退步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是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突然提升,深刻改變了中國汽車市場格局。內因則是大眾中國面對行業新環境準備不足,應對失措。從中國市場的數據看,雖然同樣面對巨變的行業環境,但2020銷量前十的其他合資車企,2021年的下滑幅度都比大眾小得多。

2、華為:營收下滑逾三成

進入被美國制裁的第三年後,華為疲態盡顯。兩大營收主力消費者業務幾近腰斬,運營商業務也增長停滯。受到海外地緣政治風險外溢和疫情影響,華為海外營收一蹶不振,曾經利潤奶牛手機業務則已掉出國內前五,基本告別了5G戰場。

2020年底華為公司在北京賣掉了旗下的品牌——榮耀智能手機
2020年底華為公司在北京賣掉了旗下的品牌——榮耀智能手機(圖片來源:TPG/Getty Images)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華為實現營業收入4509.71億元,同比下滑32.14%;淨利潤463.71億元,同比下滑14%。其中,2021上半年,受到制裁影響最大的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35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46%,運營商業務業同比下降14.2%。企業業務雖然同比增長18.2%,但基數過小,總量只有429億元,無法填補主力業務的下滑。 設計出的先進晶元無法製造,是華為當前所有痛苦的核心。2020年禁令生效前,華為囤積了大量晶元,此後華為的應對可以概括為:將有限的晶元儲備投入到消耗少、利潤高的業務,相反的產品線則不得不後退。

不過,雲業務已實質性成長為華為新的營收主力。過去一年裡,華為雲的增速足以令中國另外兩大雲巨頭阿里和騰訊感到不安。根據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華為雲在中國公有雲市場已升至第二,僅次於阿里雲。

3、好未來:未來在哪裡?

好未來,中國規模最大的K12(幼兒園至高中階段)校外培訓公司,擁有學而思培優、學而思網校、愛智康等風靡城市中小學家長圈的子品牌,市值最高達到580億美元,2021財年營收增長約六成至13.6億美元,平均每季度註冊學員數量超過467萬,在全國110個城市共有1098個學習中心。

教培龍頭好未來的未來成疑
教培龍頭好未來的未來成疑(網路圖片)

然而,一切盛況因為一紙「雙減」文件(《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而中止。這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下發的最嚴監管令,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不得上市融資,資本化運作,禁止寒暑假與週末補課,限制補課時間在晚上8點半(線上為9點)前結束。此外,政策對培訓機構的資金監管、培訓內容和師資管理作出了更嚴格的規範。 雙減政策直接動搖了以好未來為代表的教育公司的商業模式,引發教育板塊股價大崩盤。今年過後,好未來在中國內地的K9(學前至初中)學科培訓業務將全面停止,這意味著超過八成的營收將基本蒸發,校區已大批量關停,僅保留數十所用作素質教育。12月17日,好未來市值僅餘27億美元,暴跌近95%。

很大程度上,教培業是一個被資本「催肥」的行業。資本大規模進入教培行業始於2015年,2018-2020年達到高潮,六年投向K12教培的資本總額1294億元,2020年高達640億元。在巨額資本支持下,頭部教培公司大舉燒錢營銷,家長的焦慮也水漲船高,教培行業的泡沫迅速吹大,成為創業者和資本方都趨之若鶩的「快生意」。

4、滴滴:賭命上市,聽天由命

2021年遇到麻煩的網際網路公司很多。阿里巴巴因為「二選一」被罰款182億元,美團因為「二選一」被罰款34.4億元,騰訊遊戲業務遭遇多次輿論批評,但2021年最痛苦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滴滴。滴滴今年6月30日在紐交所上市,上市僅三天,就遭遇網路安全審查,停止新用戶註冊;上市後第五天,滴滴旗下25款APP就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被下架,至今仍未恢復上架。

在紐交所上市報導半年就被摘牌轉板的滴滴出行
在紐交所上市報導半年就被摘牌轉板的滴滴出行(圖片來源:STR/AFP/Getty Images)

上市後5個月,12月2日,滴滴公告稱準備退市,並尋求港股上市。滴滴上市當天,市值為678億美元,12月17日的市值是303億美元,5個月的時間裏,市值縮水大半。滴滴並不是今年市值縮水最嚴重的網際網路公司。短視頻公司快手在從今年2月至今,市值縮水80%,但快手面對的是趨於飽和的行業和快速攻城略地的競爭對手,滴滴在網約車領域是有絕對優勢的第一名。

雖然滴滴已經確定了退美股、轉港股的計畫,但政策監管對於滴滴的影響遠未結束。一款面向C端用戶的APP,停止新用戶註冊、APP下架的狀態如果持續下去,會嚴重影響用戶增長。

5、「亞洲鋁王」中國忠旺呼救

2021年10月15日,中國忠旺稱已出現嚴重經營困難,無法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當前問題,同日該公司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辭任。12月,恆生指數將中國忠旺從恆生綜合指數、恆生港股通指數等分類指數中剔除,深交所將其移出港股通股票名單。

全球第二大、亞洲及中國最大的工業鋁型材研發製造商遼寧忠旺集團
全球第二大、亞洲及中國最大的工業鋁型材研發製造商遼寧忠旺集團(網路圖片)

中國忠旺及其下屬公司統稱忠旺集團,1993年成立於遼寧省,2008年號稱成為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工業鋁擠壓產品研發製造商,以工業鋁擠壓、深加工、鋁壓延為三大業務。

2009年5月,中國忠旺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創造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全球最大IPO,持股超70%的創始人劉忠田也一躍成為中國內地新首富。

中國忠旺股票於2021年8月30日停牌至今,半年報同樣延期至今。該公司停牌前收盤價為1.68港元/股,較IPO時的7.076港元定價縮水近八成,總市值不足100億港元。

從產業環境來看,受益於需求大增,今年以來多家鋁型材公司業績強勁增長,過去業績還算光鮮的中國忠旺卻在此時出現嚴重經營困難,令人意外。目前外界仍在消化這一消息,並等待該公司披露具體原因。

6、川房一哥「藍光發展」爆雷

2021年5月,藍光發展因信託合同糾紛成為被執行人,此後債券、銀行借款等陸續違約。

川房一哥「藍光發展」爆雷
川房一哥「藍光發展」爆雷(網路圖片)

債務風波下,藍光發展信用評級被多次下調,董事長楊鏗辭職,其子楊武正接任;總裁、首席財務官、監事會主席等相繼離職。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藍光發展累計到期未能償還的債務本息金額合計258.81億元。 藍光發展是四川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業內最有影響力的克而瑞全國房企銷售榜,藍光發展2019年排名第33,2020年排名第38。 四川地產一哥「隕落」的主要原因是快速擴張時疏於質量管控及城市戰略布局失誤。

2015年借殼上市時,藍光發展的銷售額還不到200億元。上市後藍光發展迅速擴張,僅用了四年,就從偏安一隅的區域房企,成長為銷售額過千億的全國性房企,有息負債規模也從2015年的172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609億元,增幅160%。

沖規模時速度至上,投資崗員工在重壓下動作變形,拿地質量難以保證。一些地塊佔用大量資金,但項目銷售困難,現金回流受阻。 城市戰略布局方面,2018年下半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收緊,三四線城市樓市降溫。此時藍光發展大力舉債,東進南下,70%新增土儲位於三線城市,錯失了行業調整期,導致城市布局失衡。

7、蘇寧掉落時代列車

2021年,零售公司蘇寧歷經波折。 蘇寧1990年創立,作為電商興起之前的零售巨頭,蘇寧曾引領中國電器零售的蓬勃發展,從一個空調專營門市部成長為綜合電器連鎖,阿里、京東崛起後,蘇寧亦努力跟隨電商時代的腳步,建立起線上線下各類型零售渠道,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希望跨越兩個時代的傳統零售公司。

中國最早的傳統家電零售商蘇寧電器
中國最早的傳統家電零售商蘇寧電器(網路圖片)

然而蘇寧最終仍從時代列車上掉落。自2020年底以來,蘇寧的資金和債務危機逐步浮出水面。在努力追趕時代潮流的表象之下,其盲目的業務擴張、孱弱的主業現狀、落後的管理模式等問題一一浮出水面。

蘇寧的敗局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阿里、京東迅速崛起後,寥寥幾年內,蘇寧從零售業王者變成落伍者,自2014年起蘇寧零售主業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只能通過花樣繁多的資本操作增加一些非經常性利潤來維持體面。 主業乏力的蘇寧卻做了一系列昂貴的多元化投資,遍佈商業地產、賣場、體育、電競等行業,成效甚微,最終一步步陷入流動性危機。

8、造假王康美藥業終嘗惡果

兩年前轟動資本市場的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終於在今年11月塵埃落定,並引發了A股「獨董大逃亡」,成為2021年中國資本市場最喧囂的一幕。 包括上市公司*ST康美在內的21名被告,被判處賠償5.2萬名投資者24.59億元。原董事長馬興田數罪並罰,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罰金120萬元,其他參與證券犯罪的責任人也被判刑。

A股造假王康美藥業
A股造假王康美藥業(網路圖片)

*ST康美布局中藥產業鏈上下游,以中藥飲片立身,曾經是醫藥領域的千億白馬股。2018年5月底,公司市值達到巔峰1390億元,僅次於彼時恆瑞醫藥(600276.SH)的2868億元。

然而不久,質疑其財務造假的聲音不斷湧現。2018年10月,康美股價閃崩,年底中國證監會介入調查。如今,康美市值縮水至200億出頭,正在破產重整。 在財務造假上,*ST康美可謂「百科全書」。證監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2018年,其通過各種手段虛增營業收入、貨幣資金、固定資產等。在2016年報、2017年報和2018半年報中,康美分別虛增貨幣資金225.48億元、299.44億元、361.88億元;虛增營業收入89.99億元、100.32億元、84.84億元。數百億的造假規模觸目驚心,但康美藥業的惡劣行徑事前也並非無跡可尋。早在2012年,就有機構在媒體上刊文,揭露康美謊言。2014年起,股東劉志清開始向監管部門實名舉報康美藥業,但在長達4年,調查始終沒有取得進展。已經公開的多份判決書顯示,馬興田和康美藥業曾多次行賄各級政府官員及監管人員。

時隔兩年,康美造假事件的影響仍在延續。該案引發了中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法院判決21名被告共計賠償24.59億元。其中,上市公司獨董需承擔5%或10%連帶賠償責任,對應金額上億元。 有諸多媒體認為,康美案的判決,導致了A股上市公司獨董的「離職潮」。這一觀點雖不能得到統計數據的支持,但仍然激起了社會各界對中國獨董制度存廢的熱烈討論。

9、海航:創始團隊清零出局,集團公司不復存在

過去5年,海航的故事跌宕起伏,勝過任何一部好萊塢商戰大片。

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屢屢上演蛇像吞併購大戲的海航將不復存在(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1990年,時年37歲的陳峰以省長航空助理身份組建海南航空,他的創業夥伴是自己在民航總局任職時的同事王健,王健時年29歲。1993年,海南航空完成股改,成為中國最早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最早引入外資股東的航空公司,原第一大股東海南省政府在股改後僅持股5.3%。海南航空本是一家地方小航空公司,陳峰將其發展成中國第四大航空公司,之後在王健的主導下發展成資產過萬億、橫跨酒店、旅遊、物流、零售、地產、金融的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團。2017年,航空業務的資產只佔集團總資產的不到八分之一。

2015年,海航集團首次登上無數中國企業家念茲在茲的《財富》五百大榜單,位列第464;2017年,排名第170;2018年,進入前100位。在世界商業史上,還沒有哪家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實現如此大的躍進,但王健的目標是:到2025年進入《財富》五百大前十位。

大躍進靠的是大併購,海航屢屢上演蛇像吞的併購大戲,讓國內外資本市場目瞪口呆。其代表作之一是2016年2月旗下的天海投資收購排名《財富》五百大第218位的英邁。天海投資2015年營收只有7.2億人民幣,卻收購了營收430億美元的英邁。2017年7月,海航集團CEO譚向東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稱,海航已登上世界之巔。

然而當年年末,海航就因無法兌付到期債券而爆發流動性危機。因為大肆舉債併購,到2017年末,海航的債務總額已高達7365億元。2018年8月,王健在法國意外身亡,當地警方的調查結論是意外事故,但王健實為自殺的說法在國內至今不斷。2019,海航全面收縮業務線,極盡所能地出售資產還債,但資金鏈仍然越繃越緊,員工連續數月領不到工資。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牽頭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工作組領導班子裡沒有海航高管,全部由空降的國家隊成員組成,這也預示了陳峰等人的結局。

10月23日,海航集團發布消息,海航集團及相關企業破產重整案的各重整計畫(草案)均獲債權人表決通過。10月31日,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下達終審裁定書,通過了上述重整計畫。

至此,中國迄今最大的破產重整案宣告落幕。

10、誰能說清恆大的窟窿有多大?

海航集團以1.1萬億元的債務總額,創造了中國迄今最大的破產重整案,但這個記錄很可能被恆大集團打破。

恆大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恆大的窟窿到底有多大?這真是個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2021年12月3日,中國恆大發布公告稱將無法履行一筆2.6億美元的擔保責任。此舉可能觸發交叉違約,廣東省政府當晚約談許家印並決定向恆大派出工作組。就此靴子落地,政府公開介入恆大的債務危機。從2021年6月開始,恆大接連爆出商票違約,理財產品不兌付,拖欠員工工資,挪用監管資金被叫停預售、拖欠供應商款項導致項目停工等一系列負面消息。據恆大2021年半年報,公司總負債1.97萬億元,總資產約2.4萬億元。但這4000億元淨資產是否可覆蓋其表外負債,恆大是否已實質上資不抵債,迄今無人能給出準確說法。

多年來,恆大靠著高槓桿模式,追求規模迅速擴張。激進風格帶來副作用。金融機構本就對恆大謹慎,從其融資成本便可看出。2020年其表內借款平均年利率9.5%,同期碧桂園為5.6%,龍湖和萬科不到5%。 當「三道紅線」政策落地時,恆大的減債壓力比同行大得多。

截至2020年末,恆大的有息負債高達7165億元,其中需在一年內償還的短期借款就有3355億元。這個數字,比碧桂園和萬科的有息負債總額還高。借新還舊是恆大主要的還債辦法,當這條路被政策限制,恆大便突遇生死劫。另外,恆大的多元化嘗試也不成功。2018年之後,恆大將多元化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車上,但至今尚未在市場上建立存在感。截至2020年底,恆大汽車累計投入474億元,但約定的量產上市期限一拖再拖,市值則從2021年4月最高點的超過6000億元,跌至12月20日的243億元。

債務危機爆發後,恆大出售了恆騰網路、盛京銀行等公司的股份,回籠資金數百億元,但相較龐大債務近乎杯水車薪。房企目前最值錢的資產是物業公司,恆大一度與合生創展達成出售恆大物業51%股權的意向,雙方已停牌等待官宣,但合生創展最終退出了交易,原因據說是盡調後發現恆大物業的很多賬面權益實際上是隱性負債。這筆交易的終止進一步打擊了恆大的信譽,也讓市場發出「恆大的窟窿究竟有多大」的疑問。

廣東省政府工作組入駐後,恆大的命運已不掌握在許家印的創始團隊手中,剩下的疑問是:他們是否會像海航一樣,在債務重整完畢後徹底出局?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