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何要吃餃子?很多人都不知道(組圖)


冬至吃餃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話說:「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在中國北方,每逢冬至、過年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俗稱「安耳朵」。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據說這個習俗是「醫聖」張仲景在河南施藥濟食而留下來的。

張仲景用「祛寒嬌耳湯」治愈鄉親耳朵

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150年~219年),出生於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張仲景曾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由於東漢末年世局非常動亂,瘟疫流行,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河南,為鄉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他的徒弟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也就是「祛寒嬌耳湯」。

張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在一些地方至今還流傳了冬至和凍耳朵相關的俗諺,比如:「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不吃餃,凍壞腳骨爪」、「吃餃子安耳朵」等等。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包餃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餃子餡的美好寓意

醫聖張仲景研制出的「祛寒嬌耳湯」是含有袪寒藥材的羊肉水餃,到了今天,餃子也出現許許多多的餡料,也有了煎餃的作法。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

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

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

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

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