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衣冠禽獸」是用來罵哪個人?答案難猜(組圖)

 2021-12-09 17: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穿著公服的明代官員姜舜夫
穿著公服的明代官員姜舜夫(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我們現在說人「衣冠禽獸」通常是在罵他人模人樣卻做不入流的事,但在明代中期以前,衣冠禽獸卻是一個令人羡慕的詞語,因為按照明代的規定,當時的官員穿的袍子(補服)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走獸等多款補子官服,而且等級不同還有不同的圖案。

衣冠禽獸的來源

衣冠禽獸,顧名思義是指穿戴著衣帽的禽獸,而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例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抅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我們也會以衣冠禽獸來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

不過,衣冠禽獸一詞,其實是源自明代官員的服飾。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最能襯托皇帝「龍形象」的東西當然就是禽和獸了,所以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衣冠禽獸」在當時遂成為文武官員的代名詞。由此看來,「衣冠禽獸」真真是一種良好象徵了。

那麼,古代官袍上有出現哪些飛禽和走獸呢?

眾所周知,明代官員分為九品,服飾則按照官階的品級有著嚴格的規定,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來區分官階的制度,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補子」作為官服上的等級標誌用了近600年,成為等級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從高到低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鵪鶉,而武將則是獅子(一品和二品)、老虎、豹子、熊、彪(六品和七品)、犀牛、海馬。

由此獲悉,「衣冠禽獸」當時曾經是一個令人羡慕的詞語,可惜的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由於官場的腐敗,某些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如同牲畜,老百姓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使用了。

御史補子上的獬豸
御史補子上的獬豸(圖片來源:三獵/維基百科)

衣冠禽獸的傳說

關於衣冠禽獸這一成語作為貶義的由來,還有一說是出自明代宋濂《燕書》中的故事:「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

故事說的是齊國有個名叫西王須的人,原做海運生意,有一天船在海上遭遇到狂風巨浪沉了,上岸後他覺得自己必死無疑時找了個山洞準備自盡,但他向山洞走去時,一隻猩猩從洞裡面走了出來,拿了些食物給他吃,晚上還怕西王須凍死,讓山洞給他睡,就這樣過了一年。

一年後某天海上突然開來了一條大船,猩猩趕緊把西王須護送到船上,西王須登船一瞧,船上的人恰好是自己的朋友,岸上的猩猩看到船要起航,仍佇立在遠處望著大船,不忍離去。

但西王須卻對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染氈布,過一百年也不會褪色,這只大猩猩很肥大,為什麼我們不登岸捕殺它?」西王須的朋友聞聽此言,氣憤不已,「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你如此忘恩負義,不殺你留著有什麼用?於是,命人張開口袋裝上石頭「加頸,沉之江」,禽獸不如的西王須不僅被沉入江中,還留下了衣冠禽獸這一個專門用來形容那些「穿著人的衣服卻不幹人事的人」的成語。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