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中的「龍 犼 蛟」為何消失了?(組圖)
中國古代文化中關於龍的記載非常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古代文化中關於龍的記載非常多,還有許多鳳凰、麒麟、鰲、犼、蛟等其他靈獸、異獸的記載。那為什麼這些靈獸、神獸現代人卻見不到了呢?
次非斬蛟
人們常用蛟龍來稱呼「蛟」,但其實「蛟」和「龍」是兩種不同的生物,蛟外貌與龍相似但角較短,甚至沒有,眼睛上眉部分,有突起的肉塊在眼睛之間交叉,故稱為「蛟」。
《呂氏春秋》記載,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叫次非的,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寶劍。回來的時候渡長江,到了江心,有兩條蛟龍從兩側纏繞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對船工說:「你曾見到過兩條蛟龍纏繞住船,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嗎?」
船工說:「沒有見到過。」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寶劍,說:「我至多不過成為江中的腐肉朽骨罷了,如果丟掉劍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捨不得寶劍呢?」於是跳到江裡去刺蛟龍,殺死蛟龍後又上了船。船裡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
楚王聽到這事以後,封他為執圭之爵。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好啊,不因為將成為腐肉朽骨而丟掉寶劍的,大概只有次非能做到吧!」
黃龍馱大禹
龍,長長的身體佈滿鱗片,頭上有兩個像鹿角的角,4條腿,每條腿有著像鷹爪一樣的爪,上能通天,下能潛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龍在中國的記載中有好壞之分,好的成為神聖祥瑞的象徵。古老的圖騰中,有很多龍的雕塑都是騰雲駕霧,翱翔九天的形象。
《呂氏春秋》記載,大禹治水時,禹到南方巡視,當他渡江的時候,一條黃龍把他乘的船馱了起來。船上的人大驚失色。禹仰臉朝天感慨地說:「我從上天接受使命,盡力養育人民。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對龍有什麼害怕的呢?」龍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開了。
犼鬥龍的記載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為中國傳說中的神獸,民間傳說觀音菩薩的坐騎之一就是金毛犼。華表柱頂之望天犼,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平陽縣誌》記載,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夏,平陽有犼從海中,飛至空中,三蛟、二龍合鬥三日夜,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似馬有鱗鬢,死後火光猶熖起丈餘。
清代東軒主人《述異記》也有此次龍犼相鬥的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
在清代乾隆年間,平陽本地詩人張綦毋的竹枝詞《船屯漁唱》裡就有一首《犼鬥龍》,詩云:「赤焰如燒映半空,黑雲翻墨勢驅風。連宵冰雹如拳下,莫是天東犼鬥龍?」
張綦毋的父親張南英是清代平陽的進士,曾編撰乾隆年間的《平陽縣誌》,縣誌說康熙二十五年發生龍、蛟與犼相爭鬥的事件,龍、蛟、犼從水中飛到空中廝殺三日夜,最後一犼一龍二蛟都因此斃命,犼的屍體墮入山谷還被眾人看見。
龍,上能通天,下能潛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綜上所見,龍等神獸從上古時代,春秋戰國,到清朝都是可見並有記載的,甚至短短的民國期間也有人目擊龍的存在,其中影響最大一次目擊事件發生在民國二十三年7月,大遼河下游的營口市一帶發現了一條身長約10米,長有四爪和鱗片和長鬚的活體似龍生物,善意的人們從四方湧來為其搭建涼棚和澆水,數日暴雨後,它消失了……但其後不久,在7月末,營口上空再次出現類似生物,升騰中損壞了船隻和廠房,連靠站的火車都被掀翻,9人傷亡。
為什麼這些靈獸神獸現代人見不到了?甚至談起來,許多人會認為認為那些是假的。因為,現代中國的文化教育出現了巨大逆轉,人們從小就被迫接受中共黨文化的強行灌輸及無神論,與傳統的神傳文化格格不入。人的不相信,加上環境的變遷及現代工業的污染,神獸也就更不會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