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級 大連莊河小城拉走近9000人去集中隔離(圖)
大連Delta確診人數日增,當局採取極端防疫措施,居民家門貼封條,遭批且民眾反感。(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1年11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綜合報導)遼寧省大連市近日疫情極速升溫,倍受關注的大學城確診人數陡增,莊河小城拉走近9000人去集中隔離。同時莊河市採取極端防疫措施,全員天天核酸檢測,居民家門貼封條不得外出,還高喊要「配合」,引外界批評和民眾反感。
據央視新聞消息,今天(11月14日)上午,大連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工作新聞會通報,11月13日0時至24時,大連市新增60例本土新冠確診病例。截至目前,本輪疫情大連市累計報告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35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54例。
九派新聞消息,遼寧新增60例本土確診全在大連,新增確診中28人為大學城學生。11月13日,莊河市大學城封閉隔離,同學們在窗戶吶喊加油:莊河,加油!大學城,加油!
目前大連市官方已經證實,大連本輪疫情屬於VOC/Delta變異株(即B.1.617.2進化分支)。
莊河全封 集中隔離酒店多達76處
目前大連莊河公交全停,道路全部封閉,人人日日核酸檢測。
環球報消息,11月14日10時,遼寧大連市政府新聞辦疫情新聞會上,莊河工作組副組長、莊河市代市長孫功利對莊河疫情情況通報:
11月3日晚發生疫情,4日凌晨3時啟動應急響應,大連市疫情防控總指揮部提級指揮,啟動封控措施,對其他區域實施管控措施。
11月5日莊河市全域封控,公交全部停運,對外交通全線封閉,實行「裡不出,外不進」的封控策略,居民區封閉管理,市民不外出。
莊河全市冷庫冷鏈企業全停,診所藥房全停,除保障城市運行單位外,公共場所全停,目前除4個高速路口設卡管制通行外,與外域連接的道口全部實行「硬隔離」「軟隔離」的封控措施。
封控期間實行每日全員核酸篩查。對密接者全面集中隔離管控,在大連全域統籌設置集中隔離酒店76處,截至14日8時,累計轉運集中隔離8911人。
中共當局堅持「清零」 大連野蠻防疫
針對為什麼現階段大陸堅持「動態清零」防控策略等問題,中國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對中共央視記者表示,「動態清零」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指常態化防控階段要最大限度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置,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持續傳播,因此「動態清零」策略是出現本土病例時的一種防控策略。
13日下午,在中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會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目標。
12日,大連莊河市政府網刊登「大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指揮部社區管控組」發布的通告要求,居家隔離者要嚴格落實防控要求,堅決做到「足不出戶」,並配合有關部門採取「安裝監控設備、電子門磁、貼封條」等方式方法,確保人員做到足不出戶;如在居家隔離期內人員擅自外出的,一經發現,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進行處罰,該戶所有居家隔離人員及同樓棟所有人員全部實施居家隔離管控,並重新計算居家隔離時間,「同時,對不遵守規定人員一律納入誠信記錄。」
中共「清零」政策遭批 民眾反感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國「極端防疫」手法8月就曾在網路上瘋傳,當時就有防疫人員直接到民眾公寓門口,以長條鐵棍交叉擋住門口,再以鐵錘、鐵釘「封死」,有民眾開門想詢問狀況,直接被喝令「回去」。
美國之音報導,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同,中國一直堅持「清零」的抗疫政策,一旦發現確診病例,哪怕只有區區幾例,當局也會對相關小區、街區、城區,甚至是整個城市進行封鎖,禁止一切人員外出,和一切交通車輛通行。這種清零政策不僅給民眾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而且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廣泛的抑制效應。
網友「力元」說,居民得到通知,門被封以後還要在裡面反鎖。如果家裡小孩或者自己忘了,再把門打開,就不只是一般的懲罰。「以前開門是生活,現在開門是犯罪!出戶就是犯法...封條破壞會被集中自費隔離。」
最新:大連再增1高風險區和6中風區
據央視新聞消息,遼寧省總指揮部同意將大連市莊河市昌盛街道張屯社區調整為高風險地區;將莊河市昌盛街道市場社區下八家屯,新華街道公園社區西山湖畔小區、賽屯社區新華路4段5號樓,城關街道明珠社區英倫河山一期小區,興達街道河西社區四組和瓦房店市新華街道陽春社區陽春路95號樓劃定為中風險地區,並實施相應管控措施。
截至目前,大連市已調整高風險地區2個,先後劃定中風險地區31個。
中國國家衛健委消息,11月13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本土病例70例。
其中:遼寧60例,均在大連市;河北3例,均在辛集市;黑龍江2例,均在黑河市;江西2例,均在上饒市;雲南2例,均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四川1例,成都市)。
新增本土無症狀感染者8例(江西7例,均在上饒市;雲南1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儘管官方釋放疫情數據,但外界質疑數據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