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老子《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真相?(圖)

作者:唐子  2021-11-11 09: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5
    小字

老子的《道德經》暗藏極深的道理,讓人難以企及。
老子的《道德經》暗藏極深的道理,讓人難以企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老經」--老子所著《道德經》--講聖人,五千字講透了。你用人腦子去讀,永遠能深入,永遠還藏著你沒能悟到的理。中華所有後學都無力再涉及。

《道德經》或曰《老子》究竟講什麼?這個問題包含著開啟《道德經》智慧大門的鑰匙。從古到今,讀《老子》之「道」受傳承或啟發或辟蹊徑創新道家、創儒家、墨家、法家等後學的人很多,但大都著眼的是「道」的文化思想,把《道德經》當成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對待,不懂修道不具功夫,卻在創立自己的學問--著書立說(包括寫評注)--上夯大力。有些學者費力地去考證不過古稀的80歲老人究竟活在春秋還是戰國,究竟德先還是道後?爬著看老子,越看越覺得古人或前人的眼光沒有自己的獨到,所見不如自己的真切。這些「老學」剝蔥者或超越者翻閱一輩子《老子》,竟然還沒提出《老子》究竟講什麼的問題,更別說從中發現了什麼。這樣研來究去,老子沒了,只剩「老子雜碎」上席了。

老子的《道德經》究竟講什麼呢?就講聖人道,講其特性和原則,講聖人如何循天道對待事物(名、無、有、玄、妙等),如何無為不爭地治國、生活、用兵,等等。《道德經》通篇都在講「聖人」是怎樣的,如何才能成為聖人。

瞧: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2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3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5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7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12章)

老子撰寫《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非常道」是什麼道?行業道、諸家道是尋常道,人生準則、政治原則也是。即使宇宙本體和規律,進入學術研究和學問立說上,不還是「常道」嗎?然而,聖人道不就是「非常道」嗎?沒有明說,就須讀「道」者領悟。而各自領悟則必有深淺、角度、側重的不同,而且會不斷變化,這不是「非常道」是什麼?第一章講道,沒有定義,只有描繪:無有路,玄妙門……如此道屬於誰,當然屬於聖人老一輩。

「聖人」之詞在周朝已不時地出現在鼎文、詩文之中,成為王國的希望者。《老子》從第二章起就開始講聖人之道,81章共有23章直接論及聖人問題,占全文三分之一之重,間接說來幾乎都在講聖人的道和德--如何遵循,如何培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等,聖人做什麼,如何做聖人,老子的教誨非常細緻。聖人非同尋常,故而其道「非常」,只可修不可講,講出來便不是道了。可「老學」者偏偏對如何修道成聖人不感興趣,只中意剖析,結果弄出老子主張愚民統治等淺見薄識。聖人道跟愚民統治,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第22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老子》第27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老子》第28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29章)

有研究者以為真實老子卒於西元前770年,正好死在閻王爺設定的84歲(實歲83)的坎限上。如此把中華古代第一大道視為跟自己一樣走不出三界的凡夫俗子,自然讀上面230個字,就會逐字逐句去研究,去咬文嚼字。可一旦這230個字被3、5百字的白話解說明白了,聽者或讀者「哦」的時候,哪裡還會有「聖人」是怎樣、怎樣是「聖人」的零星半點的體悟?臺灣曾經組織學者認真、考究地翻譯明白了《道德經》,陳水扁和馬英九如果讀了,保證離聖人更加遠了。

我想說的是:關於上述「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等話語,其實是不可琢磨和研究的。就如同我前面教孩子讀《原谷諫父》那般,一遍又一遍的通讀,才能夠走近聖人、擁抱聖人,才有機會修煉成「抱一」而「明」、「長」、「有功」的「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之聖人,善於反其道而行之的「無為」而「無敗」、「無執」而「無失」的聖人。聖人「德」多且大的道理,如同《原谷諫父》中「孝」的榮恥感,不是別人口裡講出來、自己聽到的,而是一遍又一遍「誦讀即在修煉」的過程中真切體悟到的,那才有意義。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足不出戶而知天下,這難道還不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麼?眼不窺牖而見天道,這難道還不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見而明」的功夫麼?聖人道非常道。得「非常道」之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還需要動手動腳、親力親為才能成事嗎?得道之聖人,其德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功,他的心即百姓的心,他動心百姓的心能不動嗎?他信什麼百姓也信什麼,不信者因為被他信任也因他而信。如此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難道還不能「不為而成」嗎?

「德」有如此之神奇嗎?「德」能是聖人「無為而無不為」的特異功能嗎?修「聖人道」就能使人的「德」演練成「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功麼?老子,這位周宣王時代管紀檢「曆人」,是在說玄話,還是實實在在具有這聖人之「德功」呢?「老學」學者無疑是不信有「德功」的,即使道家傳說和道教神話,他們聽後都會嗤笑不已:老子有此功夫,直接做周王,把中華聖朝延續到今日,讓全世界都成為中華德朝豈不玄妙?這樣想和說時,學者便愚迷了。

因為「德功」是不讓質疑者隨便見到的,除非天地不容此人或此類人的時候。《道德經》講「聖人道」,傳的是道,誰想成為聖人,得道而能演德成功,那就修。老子的使命是使《道德經》傳播開來,豈是來給愚迷不信的人表演使其信的?換句話說,老子可以培養聖人,卻不給「老學」學者啟蒙。據說周朝還在部落時代,就由老祖宗古公亶父得了《德》經。文王強周興國,武王伐紂滅商,都是因為德多且大,才得姜子牙輔佐而成就「伐無道,得天下」的宏大偉業的。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第六十章)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第六十三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六十六章)

聖人無為而正民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方、廉、直、光的恰到好處,故能「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學」學者以為老子在玄談幻想,其實是以愚者之淺知見智者之慧識,完全不對板,越說越顯其愚迷無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老子》第七十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七十二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

我曾經用西方傳來的歸納定義、抽象概括、論證分析的方式讀過《道德經》,讀過上面章節中的話語,歸來抽去、概括分析,其結果我越知道的多,越頭腦昏昏。而今我知道《道德經》是修道的經文,不再做剝蔥廚子,就做誦經孩子。越讀頭腦越空靈越清明: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就是這樣;聖人自知自愛,去自見自貴--就是這樣;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就是這樣;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就是這樣。信善知,為人與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沒有思辨,沒有分析,只是證悟,只是直覺,真棒!

簡而言之,《道德經》對於修煉得道的聖人,才顯政治、經濟、軍事、醫藥等方方面面的奇功異能。老子的《道德經》是古代人體、宇宙科學之世界名著。

(原標題為:【唐子專欄】你知道《道德經》究竟講什麼嗎?)


責任編輯: 衍淡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