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岳父的生意經(圖)
大明皇帝崇禎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皇帝恐怕只有崇禎了。拮据天下十七年,內憂外患,宵衣旰食,從未一舒其懷。他越是勤政,越是努力,大明這艘船就下沉得越快。甲申之際,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雲詭波譎的一年,大動盪,大逆轉,誰也想不到最後的贏家是滿清。
壹
最弔詭的是,除了他這個「船長」著急外,其他乘客和船員,包括船上的「高級職員」大副、二副都毫不在意,甚至盼望著這苦難的航行早點結束,好立馬跳上另一條大船,投靠一個叫李自成的新船長。
不僅「君不一德,臣不一心」,連皇親國戚都認為大明興亡跟自己沒有一毛錢關係,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周奎,崇禎的岳父,原本蘇州人,後遷徙到大興。因女兒由妃立為皇后,崇禎三年(1630)周奎被封為「嘉定伯」,成為身份顯赫的皇親國戚。
在崇禎朝的外戚中,與驕橫跋扈的田貴妃之父田弘遇相比,《明史》評價周奎「碌碌而已」,認為其十分平庸。
但從其甲申之際的表現看,周奎不僅不傻,還很精明,生意人的「小聰明」。
貳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的軍隊勢如破竹,入山西,陷大同,離京師越來越近。
多年與關外後金、關內農民起義軍「兩線作戰」,大明國庫早就捉襟見肘,戶部庫存現銀僅剩八萬兩。
無餉就無兵,無兵則京師不保。吏部尚書李遇知建議,號召皇親國戚、大臣帶頭捐款,發動一場「舍小家為大明」的愛國大募捐。
崇禎下旨,捐款的加官進爵,凡助餉上萬兩的建牌坊表彰。
募捐找誰帶頭呢?
崇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以為國老休戚相關,宜為首倡。」
這道理再簡單不過,大明亡了,崇禎之外,首先倒霉的肯定是皇親國戚。大臣可以換個新主子,國丈難道還能換個皇帝當女婿?
當崇禎派太監徐本正悄悄來到嘉定伯府邸時,周奎卻一口咬定自己沒有錢,「老臣安得多金!」
徐本正再三哀求,周奎依然一毛不拔。
徐本正於是憤然說:「老皇親如此鄙吝,朝廷萬難措手,大事必不可為矣!即廣蓄多產,後來何益!」
堂堂國丈的時局見識與政治覺悟,還不如一個太監,崇禎的募捐行動一開始就失敗了。
最後,在女兒周皇后的壓力下,周奎不得已捐了一萬兩白銀,其中還有部分是找女兒要的。
叁
眼見岳父都不管女婿、女兒的死活,其他勛戚世臣就更哭窮了,沒有一個捐款過萬的。
官員就更不堪了。百官之首,相當於「總理」的正國級幹部魏藻德捐銀500兩。
極具反諷意味的是,最後太監群體成了捐款主力。奉勸周奎的太監徐本正捐銀5萬兩,太監王永祚、曹化淳共捐了5萬兩,王之心捐了1萬兩。
最後,這次大明王朝「最後的募捐」僅募集20餘萬兩。
與體制內人士相比,百姓反而更有情義。
《甲申傳信錄》記載,厚載門(地安門)有一小民捐銀300兩。另一位住彰義門(廣安門)的60歲老人,「一生積僅四百金,痛哭出輸戶部。」
崇禎大為感動,封兩位平民為「錦衣衛千戶」。
兩天後,崇禎自縊煤山,李自成進入北京。
太監徐本正的預言很快被印證。
肆
起義軍對明朝官場的行情很瞭解,開出了追贓的價目表:「內閣十萬金,京卿、錦衣七萬,或五三萬,給事、御史、吏部、翰林五萬至一萬有差,部曹數千,勛戚無定數。」
也就是說,官員從正國級開始,由十萬依次往下繳納;對於皇親國戚、元勛世家,則沒有標準,吃乾榨淨為止。
周奎自然是重點目標。起義軍從其家中搜出53萬兩白銀。周奎的兒子周鑒,被拷掠而死。
此前,為了討好起義軍,周奎已將自己的親外孫--崇禎的兩個兒子永王、定王獻給了李自成。
比起周奎,李自成還有點勝利者的大度和對崇禎的同情。
不僅沒有傷害二王,還以禮相待,交劉宗敏善養,並許諾天下大定後,封賞安置二王。
崇禎殉國前,令人遣送太子、永王、定王出宮,藏匿於周奎等外戚府中,結果沒想到是送羊入虎口,外公第一個把外孫獻給了李自成。
連親人都算計的周奎保住了性命。
四月初,李自成帶兵去山海關攻打吳三桂,為了防止明朝舊臣在後方發難,將明朝輔臣、勛戚皇親等重要人物集體處決。
唯獨周奎因「獻銀十萬,美女數人,獨不殺,仍賞銀一千兩。」
伍
甲申之際,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雲詭波譎的一年,大動盪,大逆轉,誰也想不到最後的贏家是滿清。
李自成走了,多爾袞來了,周奎依然左右逢源。
當年冬天,在外流落數月的太子朱慈烺來到周奎府邸,周奎裝作不認識。長平公主見後,與太子抱頭痛哭,周奎才不得不收留了這個外孫。
滿清入關初期打的旗號是替明朝復仇,崇禎太子的出現就尷尬了,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周奎當然明白其中道理,不斷攆太子走,讓他承認自己是「假太子」。
最後,周府將太子推出門外,導致其被清廷抓獲,頓時掀起了一場真假太子之辯。
周奎堅稱太子是假的,甚至說「即以真為假,亦為國家除害。」
這句一定很得多爾袞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