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輿論對比美蘇舊冷戰與中美新冷戰(圖)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閱兵式上,新升級的DF-5B中國洲際彈道導彈出場。(圖片來源:IceUnshattered/CC BY-SA 4.0)

【看中國2021年10月14日訊】(法廣RFI)冷戰又回來了嗎?這是世界報在國際版的一個重要標題。報紙拿上個世紀英國記者喬治.奧威爾在美蘇之間的平衡來對比思考現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關係。

當時喬治.奧威爾的觀點是,美蘇雙方都很害怕在來自對方的核武器襲擊中被摧毀,於是形成了一種威懾力平衡。

1947年到1991年間的東西方冷戰,在軍事上,意識形態上,經濟上造就了四十年間的國際關係。

那現在是什麼情況呢?法國世界報引用蒙田研究所的顧問米歇爾杜克羅斯的話說,冷戰以某種形式又回來了,這是事實。

雖然美國總統拜登於今年9月21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安撫大家說,美國既不想看到新型冷戰,也不想看到世界被分裂成呆板的陣營。但是世界報說,北京在區域地緣政治上心高氣傲,至少構成了不小的威脅。好在到現在為止還沒出現軍事衝突,所以才說這是冷戰。

第一次冷戰,美國面對的是強大的蘇聯和脆弱的中國。這次不同,現在美國面對的是非常強大的中國,和雖然沒落了但仍然還很生猛的俄羅斯。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中國還是一個沒有辦法迴避的夥伴。很多全球性大問題,像應對氣候反常這些問題需要世界各國一起回應。

那麼第一次冷戰東西方的策略是什麼呢?法國世界報引述奧威爾在1945年10月19日發表在英國左翼的論壇週刊上的文章說,他預見在美國有了核彈之後蘇聯也很快會有,從而形成了威懾制衡,在兩三個超級大國之間形成長期冷戰的局面。這場大型冷戰的結束是以並不和平的和平為代價的。「不和平的和平」這句話後來被杜魯門總統的顧問,銀行家巴魯克拿去用了。

已故法國政治學大家雷蒙阿隆做過進一步解釋。1949年8月29日,蘇聯引爆第一枚核彈,比美國人預計的要早得多。這一下轉變了局勢。阿隆說,美蘇誰都不願,也沒有能力聯手統治世界。於是在都有可能遭到對方襲擊的局面中,達成不造成兩敗俱傷同歸於盡的默契。這個理念維護了歐洲的和平,可是在亞非國家美蘇兩派陣營還是造成了幾百萬人死亡。

到了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莫斯科的青年外交官喬治.凱南往華盛頓發了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他提出,面對蘇聯的集權統治,美國先讓步,然後等蘇聯妥協,這樣做是沒用的。他要推動蘇聯的失敗,通過建立美國的盟友聯盟來徹底破壞蘇聯的擴張。凱南的這份電報後來成為美國冷戰40年間外交策略的基礎。

法國世界報說,美國總統拜登是經過第一次冷戰訓練的。面對世界上各種新出現的集權政體,拜登要召集世界民主國家峰會。針對北京,拜登政府又開始貫徹凱南路線。

法國世界報引用前聯合國負責維和工作的副總幹事蓋埃諾的話警告說,現在出現核戰爭的危險係數比過去的冷戰期間還要高。由於策略上的雲山霧罩,威懾制衡沒起到應有的作用。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現在這次冷戰更危險。報紙引述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哥馬特的觀點說,以前美蘇對立的冷戰時期國際體系是固定的。現在中美之間的對立是在生態環境惡化和新技術普及的背景下的對立。哥馬特的意思是現在的冷戰不再是兩級對立,而是變化無常的多極在冷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安東尼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