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誤解大了?「束脩」並非指肉乾(圖)

 2021-10-04 07: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孔子雕像
孔子雕像(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束脩」一詞出自《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關於「束脩」的含義,歷來都解釋為「一束乾肉」,並引伸作「學費」的代名詞,意思是孔子這句話是說學生只要交上一束乾肉作為入學費用,他都會教他們。這種解釋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仍是如此教學生,從來沒有人質疑過。

不過,「束脩」並不是「一束乾肉」的意思,更不能作為「學費」的代名詞。大家都誤會了。「束脩」的「束」應該要作「束髮」來講,而「脩」則同「修」,是「修飾」的意思,所以「束脩」就是「束髮修飾」,引伸之義是代指十五歲的男性少年。

早在西漢時期,著名學者鄭玄就在《論語》注釋中說道:「束脩,謂年十五已上也。」原來古人習俗,男孩在十五歲以前,頭髮都結成兩個角,向上分開,叫作「總角」;到了十五歲,就必須把頭髮束成髻,衣冠也要加以修飾,表示即將成人,叫作「束髮」或「束脩(修)」。這種髮型和衣冠上的改變與修飾,是男子二十歲舉行的成人「弱冠」禮的前奏,表示十五歲距離二十歲的成人已經不遠了,應該在儀表上逐漸向成人靠攏。

正因如此,古代就以「總角」代指十五歲以下的男孩,用「束髮」或「束脩(修)」代指十五歲的男性少年,用「弱冠」代指二十歲的成年男子。

《後漢書・延篤傳》裡說:「且吾自束脩以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同書《伏湛傳》也說:「自行束脩,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儀表。」著名學者李賢在注釋這兩處「束脩」時,都說是「束髮修飾,謂年十五也」。《後漢書》的這兩段話,分別是延篤和伏湛兩人自己說的話,都是自敘自從到了「束脩」年齡以後就在怎麼做人上下功夫,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從十五歲以後,就力爭做忠臣孝子和品質優、愛讀書、守善道和能夠為人師表的人,可見「束脩」是指十五歲的男性少年。

再從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看,「束脩」也應該是指十五歲男性少年。孔子說他「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只要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他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這句話,正是在說明他收的學生必須要在十五歲以上,與有沒有繳交學費是沒有關係的。孔子這樣說,既完全符合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又完全符合他的辦學實際情況。

我們都知道孔子教導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大,他從來沒有從事過啟蒙教育,一生都是從事研究性教育,教的學生有的家庭很富裕,有的家庭很貧窮,讀遍《論語》也找不到一處關於孔子收學費的記述,反證了「束脩」與「學費」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因此,我們如果再把「束脩」解釋為「一束乾肉」並引伸為學費,認為孔子定要收費,實在是冤枉了這位古代大教育家。

責任編輯: 衍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