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足3百萬的歐洲小國為何令北京憤怒?(圖)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2021年3月17日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長會談後向媒體發表講話。(圖片來源:HANNIBAL HANSCHKE/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9月3日訊】立陶宛決定與臺灣互設代表處一事引來中國的外交和經濟報復,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與臺灣發展關係會讓北京如此憤怒?這涉及到中國方面的重要考量。
歐洲第一個以「臺灣」為名的代表處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7月初宣布將在韓國、新加坡及臺灣設立代表處,為立陶宛擴大外銷市場、強化經貿關係,臺外交部長吳釗燮隨後也宣布,雙方經過協商後同意,臺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這也是臺灣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以「臺灣」為名的代表處。
中國對此做出強烈反彈,8月10日發表聲明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月11日說,立陶宛允許臺灣政府以「臺灣」名義設「代表處」是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有權也應當作出正當合理的反應。」
除了召回大使的大動作外,立陶宛媒體也報導,中國國營企業中鐵集裝箱通知客戶,因兩國關係緊張,八月底和九月份所有從中國直達維爾紐斯的鐵路班次都將取消。此外,立陶宛對中國的一些農產品出口也遭到中方停止更新和批准進口許可的命運,而立陶宛方面並沒有接到中國官方的正式通知。
踩中國紅線
分析人士說,立陶宛允許臺灣以「臺灣」之名設辦事處已經踩了中國的紅線,北京對立陶宛祭出召回大使的外交大動作不僅為了殺雞儆猴,防止其他歐洲國家起而傚尤與臺灣發展關係,北京更大的擔憂是更多中、東歐國家退出原來與中國「17+1」、但立陶宛退出後成為「16+1」的合作機制。
布魯塞爾研究機構俄羅斯、歐洲和亞洲研究中心(CREAS)主任方嫻雅(Theresa Fallo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立陶宛與臺灣發展關係對北京「明顯是一個紅線。他們不想要任何人與臺灣有任何關係。那是一個紅線。但我也認為這些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紅線,你不能做什麼。他們不在乎給這會給其他國家什麼印象。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不在乎外交形象。」
方嫻雅說,讓她感到意外的是第一個退出中歐和東歐國家與中國「17+1」對話機制的是竟然是立陶宛,而不是已經謠傳一年多的愛沙尼亞。
「我認為立陶宛已經做出了清楚的選擇,這是為了民主。我真的認為他們的領導層對此非常堅定。我認為他們應該得到稱讚和表揚。我認為他們是對歐洲其他國家一個健康的提醒,那些國家在涉及價值,尤其是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方面仍然處於某種灰色地帶。雖然立陶宛實際上是一個小國,不過他們的確閃閃發光,因為他們真的是一面照著其他歐盟國家的鏡子。」
歐盟成員國首度召回駐北京大使
同時也是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資深客座研究員的方嫻雅說,中國要求立陶宛召回大使「是歐盟歷史上首次有成員國駐北京大使被召回,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這顯示雙方的關係已經掉入谷底。
她說,不像澳大利亞與中國有大量貿易,中國有較多經濟籌碼可以懲罰澳大利亞,但立陶宛與中國貿易量小,中國的經濟懲罰無法對立陶宛政府產生多大作用,因此北京祭出召回大使的方式來懲罰立陶宛,不過她認為這只是在「製造噪音」而沒有實際作用,因為北京沒有太多可以做的。
「不過它的確可以發出信號,讓其他(歐盟)成員國看到此前未曾看到過的,關係惡化到這個程度。」
北京擔憂骨牌效應
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也持類似看法。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國可能擔憂立陶宛的例子引起漣漪或骨牌效應,「擔憂更多國家看穿中國的虛假承諾,如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機制一般,也擔心小國如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捷克及斯洛伐克會做出和立陶宛一樣的事情。」
但是中國對立陶宛的報復能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嗎?韋傑理說,北京想要防止其他國家跟進,也想要防止這些國家把歐盟推向同樣的方向,不過除了召回大使和經濟施壓外,他認為北京能使用的籌碼並不多,因為中國和立陶宛的貿易量不大,而且立陶宛也可以從其他國家取得許多產品。雖然中國試圖通過俄羅斯及白俄羅斯施壓立陶宛,但那些國家有他們自己的其他擔憂。
韋傑理也認為,立陶宛「可以相當輕易地抵抗中國的壓力」,因為中國距離立陶宛很遠,而且歐盟、福爾摩挲俱樂部及歐美國家議會的外交委員會已發表聲明支持立陶宛,並且告訴中國停止霸凌行為,這對中國在歐洲的形象有很大的傷害。
美朝野力挺立陶宛
對於中國的報復,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8月中在《金融時報》的專訪中強調,立陶宛作為主權獨立國家,有權決定和哪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經濟和文化關係,面對與中國的爭端,立陶宛將捍衛民主原則和價值而不再退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8月21日曾與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通電話,雙方達成共識將協調行動,協助立陶宛抵禦因與臺灣發展關係而遭到的來自中國的壓力。
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 R-FL)星期二(8月31日)寫信給諾賽達,對立陶宛決定與臺灣互設辦事處表達支持,特別是立陶宛允許臺灣使用「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稱。
「重要的是支持民主的臺灣人的權利,他們有權決定自己想要別人如何稱呼他們,並為他們的駐外使團選擇能夠反映他們在做什麼的適當名稱。」
魯比奧說,「中國共產黨不代表臺灣,也沒有權利支配全世界如何稱呼或與臺灣人民交往。」中國共產黨對立陶宛的決定做出它一貫的反應,就是利用經濟力量和政治影響力去霸凌和恫嚇,正如立陶宛近來經歷的,中國共產黨經常從事懲罰性外交。
「北京把貿易關係、投資、對外援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國際合作當作武器,,將它們作為政治脅迫的工具。」他說,多年來包括挪威、日本、韓國和阿澳大利亞都成為中國共產黨脅迫手段的目標,這是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無法發展成一個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的許多原因之一,他相信堅定的民主倡議者立陶宛會毫不動搖。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8月10日的推特中也表達拜登政府力挺立陶宛的立場。他說,「我們與我們的盟友立陶宛站在一起,並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召回駐維爾紐斯大使並要求立陶宛也召回駐北京大使的報復行動。美國支持我們的歐洲夥伴與臺灣發展關係。
歐洲國家議會人士譴責北京
北京當局對立陶宛的外交和經濟懲罰引發歐洲政界人士的不滿。上星期三,(8月25日),由歐洲各國議會友臺成員組成的福爾摩挲俱樂部致函歐盟及北約領導層,敦促他們力挺因希望與臺灣發展關係而遭到中國報復的立陶宛。
信上說,「中國的脅迫行動不僅僅公然違反國際外交規範,更是明目張膽地攻擊立陶宛的主權。」
上星期五(8月27日),歐美等10多個國家的議會加上歐洲議會的外交事務委員會再發表共同聲明,對中國因立陶宛與臺灣互設代表處而對維爾紐斯施加政治、外交及經濟壓力做出強烈譴責。
共同聲明說,「干涉一個歐盟及北約成員國的內政是不受歡迎也不適當的」,立陶宛決定退出「17+1」合作機制及其意願要與臺灣發展經濟及文化關係,與其他國家所作的自主決定類似。
「我們堅定地與立陶宛站在一起,也歡迎它在與歐盟和跨大西洋同盟充分協調下同中國進行雙邊合作的渴望。我們也歡迎與臺灣的經濟關係發展,並敦促立陶宛維持現行做法拒絕中國咄咄逼人的行為。」
聲明也呼籲各自國家的政府、歐盟及其他盟友,對立陶宛「為其人民和更廣大國際社會的利益推行的政策」給予充分支持。
目前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擔任臺灣歷史兼任講師的韋傑理說,布林肯已經清楚表達對立陶宛的支持,雖然目前阿富汗佔據美國政府的議程,但立陶宛的問題已經顯示,「歐洲國家必須更堅定地站在一起抵禦外國的壓力。」
華盛頓智庫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所特殊項目負責人易卜拉欣(Azeem Ibrahim)說,維爾紐斯正在為歐洲國家開拓與臺灣外交往來的道路,在得到美國的強力支持後,「看來完全有可能它不會是這個地區唯一這麼做的國家。」
在8月24日的《國家利益》網站一篇文章裡,易卜拉欣呼籲西方國家「跟隨立陶宛的領導與臺灣交往」。
他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得到聯合國承認後臺灣越來越受到國際孤立,許多國家與中國關係更加密切,那些依賴中國投資的國家也更願意接受北京對「統一」的立場與臺灣切斷關係,在此背景下,立陶宛作為一個歐盟和北約成員,它的作為反而是逆潮流而行,「然而讓北京恐懼的是,這個時刻可能成為一個轉動軸(pivot),它很可能在未來某一個時間使北京對臺灣主權宣示遭到廣泛反對。。」
中國是否能逆轉這個全球合作共同對抗它霸權野心的潮流?易卜拉欣認為,北京的問題在於自習近平展現他蠻橫的中國第一態度以來,許多小國就已不再信任中國,「很難看出北京能做什麼來逆轉此時此刻的歷史潮流。」
原標題:一個人口不足3百萬的小國,中國為何不敢忽視她和臺灣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