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圖)


最好的人生,莫過於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什麼是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古時候,有一位老父親,帶三個兒子來到自家米缸前。

他說:「這半缸米,是我們一家人的全部口糧。」

大兒子一臉欣慰:「這半缸米,足夠我們吃半年。」

二兒子滿臉遺憾:「可惜只有半缸米,下半年怎麼辦?」

三兒子目光篤定:「我們得想辦法,把這個米缸裝滿。」

面對半缸米,態度不同,看法就不同:老大知足、老二知不足、老三不知足。

做人做事,這三種態度,缺一不可。

【01】知足

貪慾,歷來是人性的大敵,是罪惡的根源,是災難的禍首。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懂得知足而無貪求,就不會造成嚴重的罪過、惹來嚴重的禍患、遭受慘痛的災難,就會幸福快樂。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豈能事事都盡如人意。

心太貪,就會活得很累: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萬,夜眠只需六尺臥房......

生活本來是快樂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苦悶呢?其根源就在於貪婪無度。

知足,就是放平心態、減少貪慾,找到可求與不可求的平衡點,珍惜可求的,放棄不可求的。

知足,就是已經擁有的,懂得滿足;再努力也得不到的,不去強求。

如此,便能心態平衡,知足常樂。

【02】知不足

《左傳·宣公二年》中有一段對話:(士季)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晉靈公才抬頭看他,並說:「我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打算改正。」

士季叩頭回答說:「哪個人能不犯錯誤呢?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好事了。」

知過能改,關鍵在於是不是「看得清」「改得了」。

晉靈公就沒有真正改錯,依舊我行我素,所以,這個生性殘暴、作惡多端的國君,最終落了個被殺死的下場。

知不足,是一種自律,更是一種自覺。

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和自覺,常以人為鏡,照差距;以事為例,看不足;以己為訓,查過錯。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為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

做人,不怕有過錯、有不足,就怕錯過了知錯、糾錯,知不足、改不足的機會。

【03】不知足

唐太宗《帝範》有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意思是說,以上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凡是追求進步的人,必須有一種不知足的精神。

只有不知足,才能獲得成功、改變現狀。

最好的人生,莫過於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