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衣畫而裳繡——傳承數千年的中國織繡(組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取絲、織綢、印染和刺繡的國家。據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尚書》記載,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說法,後來在各個朝代不斷發展,各具特色。漢代的繡品,圖案主要是波狀的雲紋、鳳鳥和神獸等,風格粗獷豪放。唐代以後風格變得細膩靚麗、雍容華貴,山水花鳥漸成主題,繡品構圖活潑,設色明亮。漢、唐時期,中國生產的織繡品經過絲綢之路,運銷波斯、羅馬,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除了織錦、緙絲、刺繡開始發達外,許多作品將書畫融入刺繡之中,與藝術相結合,形成了極具觀賞性的實用品。
明代成化、弘治以後,在綾絹上提織各色花紋的技術開始成熟。明末,蘇州市場上有綾、絹、紗、綢、羅、布六種織機作為商品流通,所織成品「巧變百出,花色日新」。
中國傳統織繡傳承了數千年之後,在明、清兩代達到了巔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刺繡藝術流派,如:上海的顧繡、北京的京繡、開封的汴繡、山東的魯繡等,以及後人譽為的「四大名繡」,即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
清代絲織品,以江南地區的江蘇、浙江兩地生產最盛,民間絲織品作坊發展到上千臺織機,生產規模和數量都超過了官營織造,絲織品也隨之遍及全國。清宮廷內務府在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設置的「織造衙門」組織了當地的眾多能工巧匠,製作高級絲織繡品,專供皇宮及王公大臣享用。清宮廷內務府還設有染作、衣作、皮作,生產皇室的日常消費品,同時還提供大量的絲織品賞賜給少數民族首領。清宮廷御用的彩織錦緞最早源於江寧(南京)織造。蘇州織造品分為「上用」和「官用」兩類。「上用」專供帝后所用;「官用」為賞賜官府、王公所用。杭州織造除織造御用袍服外,也為皇室供奉絲、綾、杭綢等。
江寧織造府,位於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宮地區,清朝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有五次就住在江寧織造府內。它是清代最早的織造衙門,主管為「江寧織造郎中」,這一職務多由皇帝親信的八旗子弟、內務府大臣擔任,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深受皇帝的親信,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區的各種情況,權勢顯赫。在清朝,南京地區的絲織業有著優秀的傳統,當時僅南京市區就擁有織機三萬多臺,男女工人五萬左右,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達二十多萬人,年產值達白銀一千二百萬兩。
明、清兩代大量的刺繡題材頗具中國特色,即所謂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鴛鴦象徵夫妻恩愛;石榴象徵多子;松竹梅象徵清高正直;牡丹象徵富貴榮華;松鶴寓意長壽。也有因諧音而成為圖案題材的,例如:蝙蝠與「福」諧音;魚表示喜慶有餘;鹿表示「祿」;瓶表示「平安」;金魚表示「金玉」等。還將幾種方式聯合起來的設計,比如:萬字和牡丹表示富貴萬代;萬字、蝙蝠和壽字結合在一起表示福壽萬代;萬字錦地上繡花卉表示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