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內在外夾擊之下難活了(圖)


滴滴出行不行了,螞蟻金服也已經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7月17日訊】從螞蟻金服到滴滴出行接連遭整改,中國網際網路相關行業正面臨官方不讓走出去、走出去的也面臨外國審計監管更嚴格而難以存活下來的兩難處境。分析指出,在美中對抗的大格局下,華爾街也難處於脫鉤漩渦。中國行業內的人士更感慨,日子越來越難過,尤其對輕資產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來看,最壞的時候可能還沒到來。

「滴滴出行不行了,螞蟻金服也已經服」,面對中國官方的監管大刀,中國兩大網際網路相關行業都得出來發表「堅決配合「政府要求的談話。

滴滴出行到美國上市兩天後,遭到中國網信辦以「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理由,要求旗下相關25個手機軟體App全數下架;滴滴官方則回應,將堅決落實國家有關部門的相關要求,已於7月3日暫停新用戶註冊,會「嚴格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下架整改」。

在投資銀行任職多年、協助多家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的C女士出於個人因素不願具名受訪,但她告訴本臺,對中國網際網路相關行業來說,苦日子才正要開始。

「大量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要嘛死掉,要嘛就是完全變成國有化企業,都變成國企,你也知道那就是回到‘計畫經濟’的狀態了,這個國家也就是這個樣子了。」C女士非常感慨。

網際網路無國界 但黨有敏感底線

整治滴滴出行只是個開始。中國網信辦週末也沒歇手、10日頒布建議修改《網路安全審查規則草案》,中國官方將要求用戶超過一百萬的網際網路公司若想到國外上市,必須先接受安全審查。

C女士告訴記者,滴滴事件後,很多網際網路App公司都已撤掉到海外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計畫,這些和網際網路或手機軟體相關的中國輕資產企業,過去在中國A股市場不讓上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手主導上海證交所成立的科創版,雖然有「中國版納斯達克」的稱號,但中國股市的審批制曠日廢時,亟需資金擴張的新創企業不可能等官方審批個5-6年,所以過去多往美國IPO。

她說,現在官方高舉網路數據安全的大旗,是不惜毀掉中國企業的生路:「最後就是變成關門打狗的情況,包括字節跳動,這麼巨大、全球最大的獨角獸公司,這些公司未來就都有可能會死掉。」

「馬已經服」到「滴滴不行」 TikTok自覺「位元組不動」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滴滴出行在上市前,中國官方就已表達希望暫緩赴美的意見,官方非常憂慮滴滴的數據會掌握在美國手中,對照滴滴出行,字節跳動的創辦人張一鳴可以說是準確體察中美兩邊政治風向的人物。

擁有上億中國用戶的字節跳動,今年初也同樣遭中國監管單位點名,包括過度收集用戶的個人資訊及發布不適宜的內容;公司4月23日就聲明,經認真研究,公司暫不具備上市條件,目前無上市計畫,而張一鳴更在五月傳出卸任首席執行官,《華爾街日報》認為,他是在北京當局加強對科技行業施壓過程中又一個離職的科技領袖。

字節跳動也面臨著來自美國監管機構的壓力。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採取一系列行動,美國政府擔憂TikTok會把用戶數據分享給北京當局,儘管TikTok否認。

另一方面,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從今年三月起開始實行新法規,按照《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連續三年未達到美國審計標準的中國公司,將從美國股市退市。

中國的瑞幸咖啡去年因財務造假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瑞幸同意支付1.8億美元罰款,免除財務造假的法律責任,但這難以滿足所有受害者的訴求,部分投資人目前仍和瑞幸有法律訴訟。

瑞幸咖啡通過在美上市募得近7億美元,市值最高曾一度達120億美元。

華爾街資本市場:美中脫鉤的下一個暴風眼?

獨立研究機構中國褐皮書國際(China Beige Book)總裁米勒(Leland Miller)就說,隨著美中兩國的對抗多過合作,資本市場也躲不過脫鉤的暴風雨。

「過去,中國企業來美國上市,美國還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也就是相信中國企業口頭上說我會配合美國的審計要求,但隨著政治氛圍的變化,大數據的角色變得更重要,美中雙方都沒辦法照慣例行事了,資本市場已經捲入地緣政治的較量,這場賽局會走向何方還不明朗。」米勒說。

美國國會轄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五月,共有248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總市值達2.1萬億美元。

C女士認為,美國主要針對中國國營企業在美上市加強監管,而對其它的中國企業來說,會不會真走到要拿出企業家當底稿的那一步「真不好說」,但因為兩國關係現在發展到這個樣子,「也許那會是個最壞的情況」。

米勒則說,中國官方現在不讓網際網路相關行業出海,兩頭逼迫下,這會把一些需要上市募資的中資企業逼到香港。

他認為,北京當局是在告訴那些企業,別去美國了,去香港。香港也許現在沒有像以前那麼完美,但現在是新時代了,資本市場也會要有某種程度的脫鉤,企業選邊站,得先從募資的資金池分流開始。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