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交易開市 經濟「灰犀牛」奔跑起來(圖)
7月16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7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7月16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另外北京當局設立了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灰犀牛」風險。
7月15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環交所)發布公告稱,碳排放權交易於7月16日開市。
公告顯示,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跤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交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並且發布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數據、政策文件、通知公告等相關信息。
此次中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將在上海、武漢等地同步舉行。
7月14日,中國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截止到2021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試點的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人民幣。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稱,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所謂的碳交易市場,通俗來講,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做商品來進行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成功減排可以出售多餘的配額,超額排放則要在碳市場上購買配額。
假如某個企業每年的碳排放配額為1萬噸,如果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碳排放量減少為8000噸,那麼多餘的2000噸,就可以在碳市場上出售。而其它企業因為擴大生產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配額不夠用,就可以在市場上購買這些被出售的額度。
例如,特斯拉年初發布的財報顯示,在2020年特斯拉首次實現全年盈利,但實現盈利不是因為汽車銷售,而主要是來自向其它汽車製造商出售碳排放額度。在過去五年裡,特斯拉出售的碳排放額度為公司帶來了33億美元的收入,僅2020年這項業務的收入就接近營收總額的一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6月份主辦了第11屆中國汽車論壇,與會者認為,電力驅動、智能網聯、低碳出行是全球汽車產業三大主攻方向。來自南方一家著名汽車廠商的高級管理人員認為,北京當局對汽車行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支持的政策要穩定持續,現在中央出一個政策,各地方政府再加碼,讓汽車企業很頭疼。此外,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的路徑和規劃也要清晰,要讓車企早做準備。
碳達峰(2030年)、碳中和(2060年)的雙碳目標儼然已成為中國媒體報導的高頻熱詞。只是在實現路徑和分解目標未清晰前,雙碳目標如何達成?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正讓企業惶恐不安,其中鋼鐵、汽車等行業感受尤為深刻。
在3月中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稱,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碳達峰是指北京當局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在今年1月曾發布信息,制定在國內鋼鐵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時間表,力爭2023年實現「碳達峰」;而中國第二大鋼鐵廠河鋼集團也召開發布會,也宣布將在2022年實現「碳達峰」。
據《自由亞洲》電臺6月21日報導,臺灣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說:「中國的鋼鐵業2023年要達到(碳達峰)......所以很多工廠要關閉,中國的產能會大幅降低。後果是鋼價一定上漲,而且這個漲價不會再回來。」
朱雲鵬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灰犀牛」風險。
灰犀牛
「灰犀牛」這個比喻源於經濟學家米歇爾·渥克的著作《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米歇爾·渥克認為類似以「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可以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