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欲打造農村「三位一體」計畫經濟回潮?(圖)
中國欲打造農村「三位一體」計畫經濟回潮?(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21年7月1日訊】中國供銷總社等部門近期發布紅頭文件,提出要在未來兩年內打造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農業生產試點單位,引發外界對於當局正重啟某些計畫經濟模式的猜測。
中國供銷總社、中央農辦、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四部門本月初發布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各地要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工作,並在未來兩年內打造出若干「三位一體」試點單位。據悉,這項試點工作將於下個月啟動,擬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地選擇多個省區市開展試點。
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主任喻紅秋隨後表示,他們將在三年內力爭新發展七千家基層社,逐步消除無資產、無業務、無人員的「三無」基層社。
供銷社改革是重回計畫經濟?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輿論猜測。有人認為,這是早已被官方拋棄的計畫經濟的又一次復活。還有人甚至提出,供銷社是社會軍事體制化的標誌,它的回歸是市場經濟的終結。
家住農村、熟悉供銷社和農信社體系的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表示,供銷總社長期存在,且行政級別很高,當局對下屬供銷社進行改革,並非是在回歸計畫經濟的路線。
「這並不是計畫經濟的回潮,因為搞計畫經濟首先就要恢復國家計畫委員會。現在人們的消費這麼多元化,政府怎麼可能計畫到每個人呢?」
本臺粵語部上週就引述四川省供銷合作社的一名王姓負責人說,政府的確在全面恢復鄉級供銷合作社,不過其機構名稱、法人主體和管轄許可權與計畫經濟時期有所不同,它是按市場經濟的模式來進行架構設計的,基層社歸各地自行管理,並不會出現垂直管理的情況。
網路信息顯示,供銷總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成立的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統一領導和管理中國的供銷、生產、農信社等活動。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全國高級農業合作社基本改組為人民公社,採用了集體所有制的經營模式。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央決定將供銷社與國營商業合併,並將其改為全民所有制。1975年,中央決定恢復供銷合作社,並將其改名為「中國供銷合作總社」,就此成為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不再是集體所有制的群眾性組織。
目前,供銷總社擁有正部級的行政級別,與央行、農業農村部等國家機關同級,由國務院直接領導。
供銷社地位大不同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北京之春》雜誌榮譽主編胡平曾在四川省渡口市(現攀枝花市)當知青,而當地就有供銷社。他指出,如今供銷社的性質與計畫經濟時期完全不同,其地位也低了很多。
「現在中國既有民營經濟,又有市場了,供銷社在農民中的地位顯然比不上當年。以前你有什麼事都得找供銷社,因為供銷社曾是唯一的交易渠道。」
中國政府刊物《審計觀察》近期發文回顧了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歷程。文中說,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後,全國逐漸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中國央行原行長戴相龍曾表示,受「片面的市場化、商業化思想」影響,大部分農信社已經演變為商業金融機構,而供銷社也成了虛有合作之名的涉農服務組織。
北京當局此後多次下達文件,試圖維持供銷社的生存空間。2004年,中央發布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立法工作」。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打造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兩百二十萬家,十年間年均增長近兩成。
胡平表示,隨著中國農村合作經濟不斷發展,供銷社仍有一席之地。
「不少農村地區實際上已經在實行所謂的『規模經營』,也就是很多農民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別人,然後當地的一些比較能幹或比較有勢力的人就開了比較大的農場,而供和銷對於農場來說就變得更重要,那麼供銷社在這方面恐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推斷,當局進一步推動供銷社改革,是為了在保留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鞏固政府對有關部門的控制。
版權所有©2006,RFA。經Radio Free Asia,2025 MSt.NW,Suite 300,Washington DC 20036許可進行再版。http://www.rfa.org。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