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內卷 其實沒有淨土……(圖)
【看中國2021年6月11日訊】熟悉筆者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憑欄不是業內人士出身,以前是做外貿的。經濟有點興趣,水平也就民科,碼字以娛讀者,看書算是愛好。
但問題是,書讀的越多,想法就越複雜,人其實越……分裂?比如說,你隨便讀點書,都會發現全球都在誇耀自由競爭的好處,彷彿不提一下自由競爭就不足以表現出制度的先進性。但是你再回看下現實,就會發現全球國家都在光明正大、藉口滿滿的試圖摧毀自由競爭。
看來分裂無處不在,不唯是我。
1 一個有意思問題
前兩天跟老王聊天的時候聊起來一個問題,正常的企業是不是應該主要通過經營性活動來盈利?
或許會有蠻多人覺得理所當然啊,世界不就是這樣運行的嗎?
如果有人還樂於相信這一說法,大概就是命好,沒有受過社會的毒打。經營性活動可以盈利、勤勞可以致富,這是可以劃等號的啊!
但現在,還有幾個中國人會覺得:勤勞可以致富?
2 內卷沒有淨土
市場經濟也會犯錯,市場的優勢也無非就是犯錯者需要自行承擔後果從而激勵決策者及時改正。
市場經濟的典型危機模式就是企業投資過多,投資過剩導致經營性活動盈利變得困難。這時候,大概就只有兩個走向:
1)市場決策,任由危機出清,清退一部分最沒有效率的產能。低效產能清退後騰出盈利空間,盈利空間刺激投資,提高就業,重新進入經濟上升期。
2)「有意識」力量介入,印鈔降息是手段之一,可以提高資產折現價值。以資產折現價值提高補貼經營性活動的盈利不足,刺激投資(也可以是「有意識」力量直接無視價格信號進行投資),提高就業,重新進入經濟上升期。
第一種是古典資本主義的常見模式,以前中學書上的倒牛奶事件就源於這一模式;而第二種會考驗干預能力(主要是印鈔能力和政府投資能力),如印鈔能力受到約束,政府投資能力也會受到約束,則無法選擇此模式。1980年之後,全球基本都是第二種模式。
1971年美元脫錨黃金,印鈔能力失去黃金約束,但此時通脹很高,通脹對印鈔還有一些約束。1980年代初,通脹得到控制之後,全球印鈔徹底失去約束,已經沒有政府會在經濟發生危機任由危機出清。幾乎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以印鈔來抗擊經濟衰退。
也就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每次危機的主要解決方式,都是通過資產折現價值的提高來補貼經營性活動盈利不足,紊亂價格信號,刺激繼續投資。
試想,當部分企業(優勢地位)可以通過資產折現(譬如上市套現、賣房變現)來盈利的時候,它們是不是就可以不那麼在乎經營性盈利了?這就好比說有人發現投機更容易賺錢,他還會在乎搬磚錢多錢少嗎?價格信號的指導意義已經嚴重削弱,還談什麼市場化呢?
這又衍化出一些問題:
1)沒有能力上市套現的中小企業就會明顯處於競爭劣勢,你得靠主營掙錢活著,別人可以虧本賺吆喝只要能上市套現一樣賺錢,怎麼競爭?但這個競爭劣勢的形成並不是由於經營性活動競爭能力弱,僅僅是因為它沒有能力上市,這就是一種不公平競爭。不公平競爭又會壓迫中小企業降低產品質量、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經營性活動(搬磚)惡性競爭加速,經營性活動盈利空間迅速下降。又加劇了企業對資產(投機)增值的依賴(也是對降息的依賴)。反過來,經營性活動惡性競爭越來越厲害,無法上市的企業經營起來越來越難。老闆們都在飽受剝削,能不剝削員工嗎?
2)有條件上市的企業,競爭優勢主要源於資本推動,必然要給資本最大的回報。越是接近印鈔源頭的,越容易獲得資本,越能得到更多的回報。當回報向印鈔源頭集中時,打工一族備受擠壓。
哈耶克說,當我們已經著手取消那些產生不可預期後果的力量,並對一些社會力量加以集體和「有意識」的指導,藉以達到可以選擇的目標,來取代那些個人化和匿名的市場機制時,已經是在「為自由而計畫」。
當「有意識」的印鈔開始著手為「自由而計畫」時,「有意識「的力量自帶感情傾向,難以避免的會優先將某些人納入保護。
當某些人得到更多的保護時,代價就是其他人生存範圍愈發狹窄,內卷一步步加重。如果「有意識」的力量試圖將全部人都納入保護時……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為「自由而計畫」出現時,內卷漩渦生成,層層擴散,直至全面浸染。
內卷,其實沒有淨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