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經驗」會磨損對人的信任(圖)


「傷痛經驗」會磨損對人的信任。(圖片來源:Adobestock)

極度涉入與操控關係,這樣的人會發展出的思維是:「我一定不要像我媽一樣在關係中這麼弱勢,我一定會找到一個愛我的男人,我一定會讓他言聽計從。」他看見原生家庭中有人受盡關係中的困擾,而當你認為對方過於軟弱時,你就會轉而成為強勢的人,強悍的抵抗關係中權力不對等的狀態,卻在過度掌控之下,也許你翻轉了關係地位,但依舊複製了原生家庭中「不幸福且不快樂」的關係狀態。

小麗對丈夫滿臉的嫌棄,覺得他收入不高、答應的事情常拖拖拉拉,說著要搬出去,結果兩年過去還必須待在婆家,忍受公婆不同的生活習性之外,還必須吃婆婆充滿素料的晚餐,公公不時在家中抽菸。

小麗在事業上很有一套,因此也沒讓自己閒著,也不虧待自己,既然先生不搬,自己搬走把這些煩惱都斷乾淨,但她卻忘了被留在家中的先生,該怎麼面對公婆的質問。

小麗覺得先生一點都不愛自己,如果愛,怎麼會讓她自己外出住房,如果愛,怎麼會工作如此不積極。然而探索了小麗的原生家庭,會發現她的母親就是勞苦不堪的女性,因為爸爸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工作,家中總是有好幾張嘴巴等著母親賺錢回來餵食,母親日以繼夜的工作,甚至還要深夜蹲在浴室洗衣服。將一切看在眼裡的小麗,除了要求自己盡快經濟獨立之外,也一心渴望找個有肩膀的伴侶,不要再複製母親的辛勞,發誓不要像母親一樣任勞任怨。

然而,關係是互補的,當你越有想法時,就容易吸引到缺乏主見的人,畢竟兩個有想法又不一致的人,勢必經常吵到天翻地覆。當你強勢,就容易搭配順從的人,如此關係才有可能持續。

後來,小麗逐漸意識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是能跟伴侶親密的關係,而非透過對方的言聽計從來獲得滿足,也開始體認到自己與母親的差異,已經有能力過上舒服的好日子,因此慢慢能鬆開對先生行為「非如此不可」的強制思維,而先生也因此在關係中更有能力滿足小麗。

另一種則是排拒與疏離關係,也就是過往的傷,讓你相信關係會帶來痛苦,可能是親密關係的傷害,也可能是家庭關係的傷害,因為傷痛經驗會磨損我們對人的信任,唯有透過療癒傷痛,釋放過往情緒,才能快速鬆動腦袋中那「關係很危險、很麻煩、很煩」的僵化思維。

小美來自成員眾多的家庭,小時候家中婆媳與妯娌爭吵特別嚴重,總是要每週上演兩三次,她總是納悶,到底為什麼大人不能好好說話。她後來變得安靜,不爭不鬧,靜默看著許多事,不去說心中的痛苦和害怕,漸漸失去快樂的笑容,而被許多事煩心的家人,也沒有能力發現與關懷這安靜的孩子。

長大後的小美,與人保持距離,包括家人也是。對他而言,太靠近的關係會受傷,每次逢年過節他都極為痛苦,有著親情的壓力,父母總是質疑他不愛家人,為什麼都不與家人聯繫。

小美童年裡,有許多爭執與充滿情緒張力的故事,卻在每一次談完,一陣療癒與釋放後,他感覺身上的沉重似乎輕盈不少。最重要的差別則是,當他重新回顧記憶,在記憶中釋放恐懼與委屈的情緒,並獲得理解陪伴與療癒時,就有機會改變他的知覺,讓他可以重新看待關係。

當一個人在關係裡、童年中受了傷,他會難以相信關係,因為,他相信傷害。而當傷害有機會復原,才能重拾對關係的信任,關係就存然是兩人之間的相處,關係並不全然夾雜傷害。

一旦傷害產生,也瞬間讓人失去愛、失去快樂,更失去知足的能力,後續人生會持續這般模式,包括對人的拒絕與敵意,而累積更多傷害。

這樣為期兩個多月的談話,有一天小美分享了不同的故事。他說,他開始看見,其實父母一直想靠近他與拉近親子關係,包括約吃飯,或總是帶很多食物給他,而過往他總覺得那是被索取「感恩」的壓力,如今他重新意識那是家人能做到的愛,也重新理解,他無需涉入上一代的紛爭。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愛」一直都是最有力的療癒,但它偏偏是強迫不來的感受,但它出現那一刻你會感受到強烈的滿足,自然能有知足與感恩的狀態,感覺內心的空洞感被填補,也感覺到內心的惶恐被安撫,對人的怨恨被釋放,而「愛」的出現,會讓你體驗「幸福快樂」,一旦你體驗幸福快樂,接下來的人生,就能以此體驗感為指標,你進而可以決定是否用相同的思維生活,是否要花大量的時間環繞在讓你受傷的人際關係中,是否要調整你與人互動的方式,來因應愛的指標感。

一旦你回憶起那份愛的感受,幸福快樂就能成為你的日常了。

如果你開始認為,快樂可以是一種選擇,那麼以下事情你可以為自己開始學習:

學習偵測與看見

自我覺察、看見信念,是改變內在運作歷程最重要的一步,當你看不見,你就會一直覺得生命處在被迫與無力的狀態。

學習停下與反思

當你可以停止說「我也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不然要怎樣」的消極話語時,你基本上就開始掌握你的生命,讓生命轉向「我可以」、「我會」的境界。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