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戒三欲 易招禍患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古人云:萬惡淫為首
此「淫」並非淫蕩之意,而是過度的放縱,《道德經》認為「過度」是一切惡的形成,淫過,必有禍;欲重,必有災。
為人處世,一定要有分寸,此3欲,若太過,容易招致禍端。
太過愛錢 變成貪婪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整日奔忙,不過是為了利益而來。
逐利是人的本性,本無可厚非。然而,若太過貪婪必作繭自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官怕官丟,有錢怕錢散。人越有什麼,就越害怕什麼。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們越活越小心翼翼了,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一無所有。
就是我們常見的那樣,你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你就要越低調,越束縛自己,因為一步錯,就會步步錯。反而那些一無所有的,都過得很快樂,不是嗎?
人活著,太貪婪的人容易迷失自我。
看看那些曾經犯了錯的高官,他們要錢有錢,要權有權,他們還缺什麼呢?在我們看來,他們應該沒有什麼好不滿足的。
可是我們要明白,人心不足蛇吞象,他們想要的更多。慾望迷住了他們的眼睛,更迷住了他們的心。這些人,都被慾望束縛著,你說他們又怎麼會快樂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何苦太過貪婪?若掉入貪婪得陷阱,讓自己無法自拔,那就得不償失了。
太過自私 反吃大虧
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是對人性自私的極端描述。然而,自私卻是一個極大的陷阱。
自以為聰明的人才會以為無私是傻子才會幹的事,有智慧的人早就看透了,無私吃的是眼前虧,是小虧,討的是日後的便宜,是大便宜。
老子早就明白了「有無相生」、「為無為,則無不為」的道理,不為自己的利益,其實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無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私,只想著自己利益的人,恐怕是沒想通這一點,到最後,他們也不會明白,為什麼自己這一輩子沒吃虧,但也沒見討得什麼大便宜。
所謂物極必反,做人,太過自私,不是給自己開路,是給自己斷後路。
自私,其實是讓自己逐步地遠離人群。當所有人都知道你只為自己著想,又有多少人願意與你繼續合作?又有多少人願意與你交心?
太過嫉妒 恩將仇報
古人云:「心懷染污,不喜他榮;故名為嫉」。
嫉妒是一把刀,不是插進別人心裏,就是插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天性善妒,見不得別人好,有時甚至恩將仇報。
雍正年間有個白泰官,被譽為「江南八俠」之一,他成名之後因故離家多年,一直四海為家。
有一年,他回到家鄉,因時隔已久,故不識道路,便問起了旁邊煉功的小孩,小孩爽朗告之。他回神一看,不覺驚出一身冷汗,只見小孩掌風所到之處,火光四濺。
白泰官心想:「小小年紀功力如此驚人,長大以後肯定超越我」。
於是,在強烈嫉妒心的驅使他,他一掌將小孩打死。
小孩在斷氣前只說了一句話,白泰官只覺五雷轟頂,懊悔無及。他說:「我爹爹白泰官一定會找你報仇」。
其實,任何人都能變得狠毒,只要他嘗試過什麼叫嫉妒。
就像一個人嫉妒另一個人,卻恨不得變成「噬人的獸」。這是人性中最陰暗、最愚蠢的一面。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看到別人好,切不可心懷嫉妒,要知恩圖報,用一顆包容之心,去愛世間的一切。
《道德經》有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真正的聖人,內心白璧無瑕,如同剛剛出生的嬰兒一般,赤誠純潔,坦誠乾淨。人生之初,本就純潔無瑕,是過多的慾壑難填,才導致了人生悲劇。
其實,人的一生,不需要大富大貴,開開心心就好。
往後餘生,擦亮眼睛,加強自律,躲過這些慾望的陷阱便是福氣。
責任編輯: 瑪德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