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指出 絕不能幻想與日本妥協議和(圖)


蔣委員長在軍事會議上。(網絡圖片)

中國最高軍事當局認為,國內戰場上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和國際上歐洲戰爭的爆發,對中國的戰局有重大影響,甚至在戰略上有轉折意義。所以,第一次長沙會戰剛一結束,蔣介石就決定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以「擴大勝利成效」,「檢討得失,策定後期抗戰應取之戰略」。

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於1939年10月下旬舉行,蔣介石把會議名稱定為「江南戰場各戰區黨政軍聯席會議」,出席者有各戰區司令長官、集團軍總司令、軍長及少數特種師師長、各省主席等高級軍政官員200餘人。該會上主要研討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佈置今後的作戰方針。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代表蔣介石主持會議。會議結束前,蔣介石特意從重慶趕到南嶽會場,對高級軍政幹部訓話,以之作為總結。

蔣介石首先分析國際形勢的演化,指出中國的國際外交環境,「一天一天好轉」。他說,由於歐洲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抗日戰爭在時間上已與歐戰連接起來,抗日戰爭只有堅持到世界範圍內,「公理正氣伸張之日」,「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他列舉歐洲開戰以來美國、蘇聯等國對日本態度趨向強硬的事實,說明美、蘇、英、法諸國「必能堅定其一貫的立場,共謀壓制侵略暴力」。因此,他樂觀地估計,「此後3個月中,國際外交必更利於我之大進步,足以幫助中國抗戰的勝利」。蔣介石告誡部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一切要求助於本身」,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始終要靠「自力圖強」。

接著,蔣介石又分析了長沙會戰勝利所帶來的變化。他說,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預示著中國抗戰局勢「已臨到勝利的一個大轉機」。在國際上,湘北大捷使外國人對中國戰場的觀感煥然一新,對中國軍隊也開始「另眼相看」,他們對中國抗戰前途的疑慮擔心消除了。在國內,敵我雙方的氣勢與心理開始逆轉,中國一般國民「格外堅定,與上月底的情形,可以說是完全兩樣」。相反。日軍「上至將領下至士兵,以及其國內一般民眾厭戰心理已經暴露出來」。因而,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的抗戰進程,「無論哪一方面看,都已達到了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階段」。訓話的最後,蔣介石說明了未來的抗戰戰略和政略。在戰略方面,要有一個根本的轉變,要開始反守為攻,轉靜為動,積極採取攻勢,要在見到敵人厭戰畏戰之時,決然攻擊前進。

蔣介石認為,依目前的敵我力量對比,中方尚無力對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戰。但要設法研究出一套避實就虛、乘間蹈隙的方法,攻擊騷擾各地日軍;在政略方面,蔣介石強調,中國的抗戰是整個世界問題的一環,一經發動,就「一定要與勢在必起的戰爭連接起來,並且要與世界戰爭同時結束,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現在歐戰爆發,中國第一步的政略目標,即與世界戰場連接已經做到,第二步的政略目標是要爭取和世界戰爭同時獲勝。因此,要堅持抗戰到底,絕不能幻想中途與日本妥協議和。他要求各級將領本著抗戰到底的信念,「在各前線堅守奮鬥,愈戰愈勁,不問國際形勢如何變遷,不管抗日環境如何困難,只是埋頭努力一意作戰,用最大的韌力,和敵人拼下去。」

本文留言

作者張憲文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