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對「凱南式電報」的反應說明什麼?(圖)
2011年8月18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和時任中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大會堂會面。(圖片來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2月11日訊】中國官方對特朗普政府離任前後出臺的兩份「凱南式電報」態度不一。如果說他們對前者的反應還算理性,對後者「更長電報」的反應則是出離的憤怒。
中國官方對「更長電報」的憤怒和反感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對作者的匿名身份特別反感。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說,這充分曝露了美國一些人的陰暗心理和懦弱心態。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賈春陽說,不願曝露真名的做法,曝露了作者的投機心態,也可能是膽小怕事,不願成為中國制裁的對象。二是對把習近平剝離於中共數千萬黨員的主張特別反感,認為這是妄圖離間分化中國領導人與中國人民。三是對遏制中國的想法非常憤怒,認為這種搞新冷戰和意識形態對抗,叫囂對中國搞政權更疊,都是逆時代潮流而動,不得人心。
相比較這些對「更長電報」的憤怒宣泄,也有一些中國智庫人員對第一份「凱南式電報」及其遏制思想有比較清醒理性的認知。其代表作就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俞建拖、盧邁於1月20日刊發的「美國對蘇遏制與當下對華戰略」。他們對凱南遏制思想做了不少功課,參考了約翰.加迪斯《遏制戰略》和《喬治.F.凱南傳》、喬治.凱南《凱南日記》、保羅.希爾的《喬治.凱南和美國東亞政策》等著作,梳理了遏制戰略產生的背景、理論框架和美國對蘇聯在不同時期的遏制戰略等問題。他們早在2018年在《比較》雜誌上發文表示,美國對華戰略已經完成了由接觸向遏制的轉型。
俞建拖和盧邁的結論是,今天的中國不是當初的蘇聯,現在的美國也不是過去的美國;正因為如此,未來這場遏制終局的時候,美中兩國的結果都要比美蘇遏制結束時要好(一方在傲慢中衰敗,一方解體),對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要小一些。俞和盧很自信地認為,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無論是在目標、能力、環境,還是在手段上都是可疑的戰略;只要中國不犯顛覆性錯誤,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他們舉出了幾個具體理由。比如,美國雖然仍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但是美國對中國已經不具備對蘇聯冷戰時那種實力上的相對優勢,而且這種相對優勢還在快速縮小。美國現在把中國當作對手,這個對手的弱點要比蘇聯小很多,相反,美國在與中國角力的過程中,展示出來很多弱點和脆弱性。還有,當時的蘇聯主導的是一個封閉體系,而中國今天已經是120多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想讓其盟友放棄與中國合作的利益,很難成功。此外,和蘇聯競爭時,美國對自身價值觀和自身的發展模式高度自信,但今天美國變得很不自信。
總之,中國官方對兩份「凱南式電報」的不同反應告訴我們,中國外交部門和某些研究部門表現出來的憤怒可能只是表面的,或者說是他們「不得不表現」的反應,而真正值得關注的是俞盧等人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特別是關於美中關係從接觸轉向遏制的判斷,應當說大體是準確的,是符合美中關係這幾年的發展軌跡,也符合今後若干年的發展預期。北京方面對兩國之間的發展趨勢,可能已有思想準備。此外,他們相信,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與分歧將長時間共存,中方應以「兩手」對「兩手」的方式應對未來中美關係——對美戰略圍堵採取反制的同時尋求合作。現在看,中國很可能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以中國的兩手對付美國的兩手。
有意思的是,俞盧報告顯示了一種對中共體制,對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的超級自信。但是如果仔細體會他們的文章就會發現,他們的超級自信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只要中國不犯顛覆性錯誤」。應當說,這個條件是很值得玩味的,而「顛覆性錯誤」則可能是中國未來潛在的最大危機。
至於美國的對華戰略,大概率會步向遏制趨勢,但不一定非用遏制兩字。競爭、究責、制衡等,或多或少都會帶點遏制的意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