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望遠鏡發現外星文明的建築?(圖)


太空望遠鏡偵測到外星文明的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任務是尋找在遠方恆星軌道上繞行的小型岩石世界。然而,開普勒偵測的不只是太陽系外部行星,恆星耀斑、星狀紋和行星環也是臨時出現的任務性觀測。

但有傳言說開普勒也有能力偵測超自然現象;如果他們在那裡,開普勒還可以偵測圍繞其他恆星運轉的人造結構信號。想像一下,一個先進文明出現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並直接利用其恆星的能量。這個假設的外星文明可能要建造龐大的巨型建築,例如,在圍繞其主恆星的軌道上建超大型太陽能裝置陣列。當他們凌日時,這個陣列可能會大得遮住相當大部分的星光。

開普勒探測系外行星時,感應到給定恆星的亮度略微下降。前提很簡單:在太陽系外行星軌道之前,開普勒探測到星光略顯暗淡,並創建「光變曲線」圖,基本上就是那段期間亮度略微下降的圖表。許多資訊可從光變曲線中獲得,如凌日系外行星的實際尺寸。但是,系外行星的形狀也可能縮小。

正常情況下,太陽系外行星的形狀不會特別奇怪,因為它的行星形狀極佳,是圓形的。行星形成物理學決定了行星體某個質量之上由流體靜力平衡主導;但是,如果開普勒探測的東西不是圓的?那事情就可能會有點奇怪了。

外星文明的建築?

多數情況下,星光亮度的任何變化都可以歸因於某種自然現象。但是,如果所有的可能性都提出了,而且只剩下一個情境,這個物體似乎是人造的?換句話說,是外星人造的?

一個名為KIC8462852的行星,已出現令人高度好奇的轉變信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文章中提到,天文學家,包括獵星者群眾外包計畫(Planet Hunters crowdsourcing program)的公民科學家報告:「開普勒執行任務期間,觀察到KIC8462852經歷形狀不規則、亮度不定期變暗到低於20%的程度。」

這份研究報告很全面的描述該現象,指出這顆星很獨特,我們不曾看過類似的星體。四年來,開普勒很穩定的收集這顆星的數據。這不是儀器誤差。開普勒沒有看到東西;信號是真的。

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生和主要作者,Tabetha Boyajian,對《亞特蘭大》雜誌說:「我們從來沒見過類似的星體。真是奇怪!我們認為可能是數據錯誤或飛船晃動,但是一切都檢查過了。」

這是一個很大的數據量,從開普勒的最初視場中尋找15萬個以上的恆星,進而確定星光亮度真的變暗。該獵星者描述KIC8462852為「離奇」、「有趣」和「巨大的轉變。」他們沒有錯!

後續的研究集中在KIC8462852兩個有趣的凌日事件,其中一個是開普勒偵測任務的第788到795天以及第1510到1570天之間,研究人員已經分別標記這些事件為D800和D1500。

D800事件似乎是單純因為凌日,造成恆星的亮度減弱15%,但是D1500則是一陣突發的凌日,可能是一叢不同的目標物,迫使亮度減弱達22%。造成亮度驟降,這些凌日的物體必然十分龐大。

研究人員窮盡各種方法尋找可能性,可是每個方案都有問題。例如,他們調查了某種星周塵盤(circumstellar disk of dust)的可能性。然而,想要尋找與這些塵盤有關的紅外線信號,卻找不到。

此外,這是個成熟的F型恆星,大約是太陽的1.5倍。通常在年輕恆星的周圍可以發現拱星盤(Circumstellar disks)。

研究人員還調查巨大行星碰撞的可能性:這些瓦解的碎片會產生這種奇怪的信號嗎?似乎行星碰撞的可能性非常低。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似乎找不到碰撞的數據資料,為結束WISE的使命,以及(數年後)展開開普勒的任務之間打開一個小小的機會之窗,也使得太空人往後不可能再碰到類似的宇宙事件。

唯一受研究人員青睞的自然解釋似乎集中在大量太陽系外彗星的介入。

研究者寫道:「其中一種方法是我們想像借由系統視場星的通道觸發二連三的彗星。」

他們認為,KIC8462852恆星系統的最外層區域附近若無恆星的潮汐擾動,那就是休眠彗星。這個小行星距KIC8462852大約1,000AU,無論它是雙星一體或是星際訪客,都可能會導致一些彗星風暴。不過,就像其他方案一樣,系外彗星的解釋仍然未能完全令人滿意。

本研究報告只聚焦於KIC8462852周圍神秘凌日事件的自然和已知的可能原因。另一篇論文調查了完全不同的凌日方案,重點圍繞在先進外星人文明建立大型工程項目的可能性。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是我們的銀河系已經存在130億年以上,可能存在外星文明的想法也不會太誇張,而且發展到可以建設圍繞恆星的巨型建築。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文學家Jason Wright告訴《亞特蘭大》雜誌說:「外星人應該永遠是最後考慮的假設,但是這似乎看起來就是你所期望的外星文明建設。」

事實上,窮追使恆星光線微暗的巨大建築物已無新義。尋找外星科技(SETT)就是因此而生的計畫。就在最近,一項調查近域宇宙,聚焦於偵測由卡爾達肖夫II型(TypeII)的技術先進文明所產生的廢熱已然展開。

卡爾達肖夫指數

卡爾達肖夫指數II型文明,有能力利用所有從恆星輻射出的能量。運用一個巨大的殼或一系列環繞恆星的環,可以建造出戴森球(Dyson Sphere)狀結構。恆星的可見光有排除效應,可是一旦外星文明使用太陽能,能量轉移到較長波長就有可能會失去紅外線輻射。

尋找外星人的廢熱一無所獲,也得到這樣的結論,似乎沒有外星智能結繭恆星收割它的熱量,附近可能沒有II型文明。

但如同KIC8462852向我們所展示的,那裡也可能有別的東西,可能是準備上路成為II型文明的外星智慧,建立某種圍繞其恆星的人造建築。

當然,這些神秘的凌日事件幾乎無法「證明」外星文明。事實上,幾乎沒有證據,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下一步是將無線電天線指向KIC8462852,如果這個系統會產生人為的無線電信號,可能表示有我們定義為「智能」的生物存在。現在Boyajian,Wright與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搜尋外星智慧計畫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Siemion組成團隊,以無線電波望遠鏡監聽恆星,如果偵測到人工信號,他們會要求使用非常大陣仗(VLA)的時間,減少推斷無線電信號是否是那個星球的外星文明在談話。

這可能是個成功機會渺茫的嘗試,我們還沒有解釋阻擋星光的現象可能是一叢彗星或其他的自然現象,但是卻值得研究。尤其是如果真的存在某種外星智慧建築,或者是早已消失的古老文明。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