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稱減稅降費超2.5萬億 企業為何無感?(圖)


在成本高企等方面的影響下,特別是民營企業利潤更稀薄。(圖片來源:Kzenon/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1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全年減稅降費預計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但是企業受惠感受並不強,在成本高企等方面的影響下,特別是民營企業利潤更稀薄。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1月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十組稅收數據,包括稅收收入和社保收入等。其中第四組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累計新增減稅降費23673億元,全年預計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司長蔡自力在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減稅降費促進了經濟恢復性增長。「其中,製造業及相關環節新增減稅降費預計佔比35%左右,是受益最大的行業。此外,民營經濟新增減稅降費預計佔比70%左右,受益最為明顯。」

雖然北京當局不斷聲稱改善營商環境,而且官方宣傳的大規模減稅降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但是,相較企業成本,例如,人力和原材料等,以及公共風險的逐級攀升,並沒有讓企業獲得對等的感受。

1月20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召開2020年企業成本調研成果發布暨研討會。發布的2020年企業成本調研報告顯示,雖然企業的稅費、融資、用能用地等成本有一定下降,但人力、原材料成本仍保持上升態勢,收費攤派出現抬頭跡象,企業對減稅降費的訴求依然強烈。

報告建議,為企業注入確定性比減稅降費更重要。

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稱,「一方面企業成本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政府在不斷給企業降成本,但企業仍希望財稅方面繼續減稅降稅,這兩年一直在減稅降負,但企業的感受卻不強。」

劉尚希表示,在調研中發現過去降成本更多是從實體角度去理解,每100元營業收入稅費佔比是在下降的,還有一種難以察覺的負擔讓企業感到成本壓力,就是公共風險。這種不能轉移、不能分散的成本所有的企業都得承受。

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企業要採購防疫物資,採取隔離措施等等,都會轉為企業成本。風險轉化為成本就不再是虛擬的了,而是現實的轉化了。「在公共風險上升的前提下,即使減稅降費也難以對沖企業成本的上升,因此最有效的是注入確定性,讓企業能充分的應對,」劉尚希稱。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研討會上表示,經濟減速,成本問題不能迴避。過去經濟是高速增長,有些問題可以掩蓋,現在很多問題不可迴避。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認為,考慮到中小企業受疫情衝擊後恢復較為緩慢,從防範未來風險的角度出發,仍有必要進行政策優化。

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主要經濟數據,GDP達到101.6萬億元,按年增長2.3%。增幅遠低於2019年的6.1%增長率。

中國國家統計局長寧吉喆在記者會上表示,受到疫情嚴重衝擊,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近期一些地方出現疫情,對經濟持續恢復帶來不確定性。下一步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落實「六穩、六保」,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六穩」指的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是2018年7月中共政治局會議提出應對經濟下行的對策。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下滑,2020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又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這「六保」。

雖然GDP總額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增加,但是質量不佳。

據鳳凰財經此前報導,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認為,企業是社會最有活力的組織之一,特別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運營效率、靈活性都能在社會面對危機的時候幫助政府、社會很好地解決一些問題。因為企業離市場最近,一旦社會出現危機,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企業。

郭廣昌表示,更令他焦慮的是此次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問題,其中,中小微企業的困境尤甚。中小微企業背後是億萬計的普通勞動者,如果不救中小微企業,最後引發的蝴蝶效應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甚至會演變為民生問題、政治問題。

郭廣昌提出,中國經濟結構裡有一個五六七八的說法,即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是,民營企業一直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如果解決80%勞動就業人口的民營企業獲得的融資太少,那麼很容易面臨失業潮、企業破產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