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越是艱難處 越是修心時(圖)
王陽明的朝服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01】立什麼樣的志,成什麼樣的人
王陽明說:「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中國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
立志為什麼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複雜的現實之下,才可能意志堅定、少走彎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標的可能性。
【02】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王陽明說:「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
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慼,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文天祥說:時窮節乃現。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覺和修養呢?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03】有顆強大的內心,便能無往而不勝
王陽明說:「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舉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家,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為什麼「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所謂急中生智。如陽明先生所說,這不是天外飛來的。
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陽明在這裡指出了另一條路——努力做學問。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對於才能和修養,讀書學習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
【04】順應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說:「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
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不知是王陽明的禪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總之,和尚驚慌地睜開眼,「啊呀」一聲。
王陽明盯緊他,問:「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露出滿意的神色,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這個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視已經三年,王陽明為什麼偏偏問他口巴巴說什麼、眼睜睜看什麼?
因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裏卻終日在說、在看。說和看的,正是絕思絕欲與人的天然良知之間的衝突。
王陽明其實就跟他說了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真心誠意想做王陽明心學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聽到自己內心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