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稱要建「防火牆」 矛頭指向財政部(圖)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稱,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2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發文《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稱,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在財政和中央銀行兩個「錢袋子」之間建起「防火牆」。中國央行和財政部爭鬥已久,有時甚至需要中國總理李克強出面干預。

12月1日,據《財經》雜誌報導,在這篇題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文章中,易綱闡釋了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內涵: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現代貨幣政策框架、金融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和國際金融協調合作治理機制的總和。其中,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包括優化的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和暢通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易綱寫道:必須實行獨立的中央銀行財務預算管理制度,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在財政和中央銀行兩個「錢袋子」之間建起「防火牆」。

易綱認為,金融監管和風險處置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依然突出,市場紀律、破產威懾和懲戒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以社會穩定為由倒逼中央政府、中央銀行承擔高昂救助成本的問題仍未根本扭轉。

易綱說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又稱政府債務貨幣化,意指以增發國債為核心的積極財政政策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財政赤字貨幣化下中央銀行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為財政融資,其結果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

今年6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一次會議上發言時建議,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可以考慮用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實現赤字的貨幣化,把財政和貨幣政策結合成一種新的組合,以緩解當前財政的困難。

一石激起千層浪,旋即挑起了財政專家和金融專家關於「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激烈爭論,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等紛紛站出來反對。

例如,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說,切斷財政與央行的直接融資關係,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是銀行信用貨幣制度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原則。一旦拋棄這一原則,銀行信用貨幣制度就將崩潰。

財政赤字貨幣化這種由央行為擴張性政策直接提供資金的做法,常被形容為「政府左手印鈔,右手花錢」。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做法讓央行淪為財政的「提款機」,其次是導致政府預算不受約束,導致過度負債,乃至國家破產的嚴重後果。

不久前,趁著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央行和財政部又發生爭鬥的苗頭。

中國央行研究局課題組在《中國金融》2020年第11期發文稱,歷史經驗表明,財政和中央銀行職責邊界清晰,中央銀行獨立執行貨幣政策,有利於幣值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反之,財政和中央銀行的職能邊界模糊,甚至財政凌駕於中央銀行之上,「大口袋裡套小口袋」,就會出現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在財政與中央銀行合併成「一個口袋」的極端情形下,中央銀行作用實際上無從發揮。

這實際上已經道出中國經濟常年存在的問題,中共政府下轄的央行和財政部爭鬥不斷,也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今年5月,曾擔任過中國央行副行長的吳曉靈撰文稱,「我們的財政政策是否合適,效率如何?中國的銀行體系儘管在信貸的公平性上存在問題,但傳導機制是正常的。」

她表示,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國債,就是對財政的支持,也藉此吐出基礎貨幣實現信用擴張並創造貨幣。之所以中央銀行不直接購買一級市場的國債,是希望對政府財政有一個市場約束。

事實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討論一直是學界議論的熱點話題,除了學術討論外,也難掩背後的金融部門之爭。

吳曉靈的一個視頻也曾在網路上流傳,她表示,財政與金融之間的定位和關係爭論不斷,其實很多事情央行是明白的,但操作中受到掣肘。

2018年7月,央行和財政部矛盾公開化。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稱,「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中國的財政透明度很不夠,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眾監督,不要說人大代表看不懂財政報表,我也看不懂。沒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實上監督制衡無法實現。」

隨後有財政官員發文表示,財政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和支柱,並且諷刺央行沒能管理好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地方政府不規範舉債的各類形式、各個環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其包裝操作之複雜,遠超出基層財政部門的工作水平。」

央行和財政部爭鬥愈演愈烈,使得李克強主持會議,要求「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暫時平息了兩大金融部門之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