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有哪些可用的盈利模式?(組圖)


Podcast(播客)有哪些企業主可用的商業模式?(圖片來源:Adobestock)

在這個人人都有智慧手機,網速又快又便宜的數位時代,對於Podcast──透過網路接收音頻的數位媒體而言,無疑擁有非常好的成長土壤。但也因為Podcast靠的是網路來接收內容,商業模式目前離不開互聯網常見的「免費內容加廣告變現」的模式。

觀察1:Podcast有哪些商業模式?

Podcast《百靈果News》曾在粉絲頁上發表〈免費教你做Podcast|EP.2商業模式+Hosting〉文章,提到Podcast的商業模式,包括「廣告」(Sponsorships)以及「贊助」(Patron),其他則還有聯盟行銷(Affiliate sales)以及周邊產品(Complementary products)方式。


《百靈果News》臉書粉絲專業曾提及Podcast的商業模式包括「廣告」和「贊助」。(網路擷圖)

廣告(Sponsorships)是Podcast目前最大宗的獲利模式,也就是在節目不同時段講出業配的內容。開頭、中間、結尾的價格不一樣,台灣業主最喜歡「開頭」,價錢也比較高。有直接念廠商提供的廣告文字,也有Podcaster會想辦法寫進自己的內容,讓廣告聽起來比較不生硬。

贊助(Patron)服務,可以提供贊助者「提前收聽」或「專屬內容」等,目前台灣比較少,平台機制也尚未成熟。目前只有Firstory服務平台設計簡單的小額贊助功能,進入後台選擇「盈利」後,可以設定聽眾贊助的方案,平台會抽取服務費20%。此外也可直接把節目放到YouTube,收取觀看次數收益。國外則有在募資平台發起專案群募。

聯盟行銷(Affiliate sales),則可放導購連結,成交後可以分潤。台灣平台SoundOn提供類似的分潤機制,可安插廣告在Podcast中,讓創作者獲得廣告收入的65%。周邊產品(Complementary products),則是出自己頻道的周邊商品,也是品牌經營的一環。


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為第一批業配Podcast的企業主。(看雜誌/吳長益攝影)

觀察2:迷人又有點風險的Podcast

企業主視Podcast為行銷管道,其中最有遠見的,莫過於寢具新創品牌「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張育豪受訪時談到,喜歡聽國外Podcast的他一直認為,總有一天台灣會有越來越多人聽,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當時我和行銷同事常討論行銷方向,那時候覺得,我們一年投那麼多預算在Google、臉書,這些錢到底給誰?我有什麼方法,可以直接贊助台灣的創作者?」

早在去年他就曾撥預算給Podcast,當時效果普通,至今年3月某次聽到朋友討論Podcast財經節目《股癌》,他自己聽了發現很有趣,也想知道對投資有興趣的人會不會想買床墊,於是聯繫上《股癌》播客謝孟恭。


《股癌》節目單集簡介,放上業配置入資訊。(手機擷圖)

「3月底開始買置入廣告,並透過折扣代碼來追蹤。沒想到4月底結算,成效就破百萬,所以立刻決定要買第二次廣告。」張育豪說:「結果5月底第二次廣告成績出爐,竟然破400萬!我自己也嚇到了。」當時他決定把排行榜上前幾大Podcast廣告都買下來。張育豪表示:「投報率很高,可是優惠代碼要是被貼到臉書社團,來買的就可能不是聽眾,所以後來我對優惠代碼的政策就有緊縮,不放那麼長時間。」

當時《股癌》的廣告一檔4萬,兩檔10萬,隨著聽眾暴增,要找前幾大頻道置入,價格早就翻漲。目前《股癌》業配約為一個月80萬元,而業配價碼並沒有固定的行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李毅誠曾說,《股癌》在節目上告訴聽眾「業配成長20倍」這件事情,某個程度推了許多躍躍欲試的創作者投入Podcast產業。

不過,由於Podcast可以下載聆聽,因此無法確定聽眾有沒有聽到業配廣告。此外,收聽平台並不統一,收聽次數很難計算;業配金額全靠Podcaster自訂,跟企業談妥即可,難以計算成效的各種特性,種種不確定性讓商品置入Podcast顯得迷人又有點風險。

預算少的電商,或許可以嘗試置入非排行榜前三大的節目,試試Podcast的轉換成果。只是Podcast和任何形式的媒體無異,在媒體上做廣告,都存在不一定有效果或難以衡量效果的風險。對電商而言,可先自問對Podcast這樣的媒體形式了解多少?在置入之前除了設定好優惠代碼,也可以思考當聽眾回頭聽的時候,你的代碼還持續有效的嗎?或許Podcast的長尾效應,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本文留言

作者曾允盈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