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著名報人張季鸞駁斥希特勒(組圖)
1941年,《大公報》總編張季鸞公祭大典,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詞「文行同欽」,蔣委員長親臨祭悼並送輓聯「天下慕正聲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訣四海同悲。」(網絡圖片)
上世紀三十年代算得上是中德關係的黃金時代,大批德國專家、軍人受雇於當時的南京政府及軍隊,中國大量從德國進口機器、武器,不僅官方關係密切,民間的友誼往來也很多。當時正逢希特勒在德國政壇上崛起,並掌握政權,法西斯主義一度令國民黨內許多人乃至一些知識精英迷醉和嚮往。直到1937年12月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德國大使還在出面調停。
中德關係真正出現大轉折是在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向全世界做的那次著名廣播演說之後。這次演講一直持續了3個多小時,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德國內政的,外交方面對中德關係雖隻字未談,但對中國人而言,有很致命的內容,因為其中傷及了中國的主權與尊嚴,一是他在演說中攻擊國聯,說國聯成了幾個強國的工具,德國反對國聯,現在已決定就要承認「滿洲國」。二是他認為亞洲的危機就是共產黨,在痛罵了一番蘇聯之後,他稱許日本是安定東亞的力量。對於日本全面侵略中國,在中國燒殺搶掠,造成南京大屠殺等驚人事件,他完全忽略不計,同時,毫不顧惜中德之間長期建立起來的關係,公開向全世界表明支持日本侵華的立場。
民國著名報人、《大公報》總編輯、政論家張季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二天,「報人中的報人」、主持漢口《大公報》筆政的張季鸞就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評論《中德關係大變化》,他在譴責了希特勒的講話是自食五年前「不承認」的約言,是「獎勵罪惡」之後,理性地指出,這只能代表國社黨,不能代表一般德國人,「我們深知多年來有不少的德國文化界、軍事界的名流同情中國,贊助中國,也認識中國。並有不少的工商業家願助中國發展實業。而在中國各公私機關服務的德國客卿,都是非常勤勞、非常努力。……德國國防軍幹部多年同情中國,對於中國國軍的建設,與以精神的援助。這些情形,是中國國民一般感念的。」沒過幾個月,希特勒政府就正式召回在華的德國顧問團,理由是要嚴守中立,當然,在承認「滿洲國」之後還說什麼「中立」,自然不能自圓其說。這個顧問團在華已有近10年歷史,最多時有60多人,當時還有30多人,幾任總顧問塞克特大將、法根豪森大將都是享有國際聲望的軍事家,其他顧問大多也是學有專長的退伍軍官,他們都同情中國的處境,抗日戰爭爆發後依然願意做中國患難中的朋友,奉召回國實出於無奈。
張季鸞對希特勒的駁斥主要是1938年2月24日發表的《「文化」及「人道」》這篇社評,「余始終認為日本是做『文化』及『人道』保障的一個力量。」這是希特勒演講中讚美日本的一句話,他為此詰問希特勒,在德語中「文化」和「人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在華的德國人很多,還有使領館、新聞記者,身為德國元首,希特勒一定知道日本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包括殺害大量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任意地殺戮平民,姦淫中國婦女,並以殘忍的手段殺死,乃至割乳毀陰、暴屍市上,這種暴行不是個別的、偶然的,在各個廣大的佔領區域內都是如此。難道這就是德國元首所讚美的「文化」和「人道」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保障」?他接著指斥:
「我們願正告希特勒先生:老實說,承認偽國,中國人還不怒。因為揭穿了講,國際上只是論利害,你們勾結日本,是你們的事,收回失土,是我們的事。……我們的領土主權畢竟在自己守不守,不在別人認不認。所以承認偽國這件事,中國人失望則有之,憤怒則不必。其所不能不憤慨,同時不能不好笑者,就是這恭維日本的一套說詞。德元首的權力雖大,但斷不能以一手遮盡天下人耳目,不能把世界人類共同觀念中的『人道』、『文化』這樣逆解。」
季鸞先生見識高遠,能見常人不能見,足以成為新聞從業者永遠的範式。在民族危亡續絕的關頭,他耿耿在念的竟是這些普世公認的「人道」、「文化」價值不容褻瀆,所以,他要堂堂正正地忠告權傾一時、不可一世的希特勒,要想幫助日本儘管去援助好了,卻不必套上「人道」、「文化」的美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