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倒猢猻散」比喻有權勢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隨即紛紛離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樹倒猢猻散」這句話出自南宋龐元英的《談藪·曹詠妻》,書中記載有如下一則故事:
南宋高宗時期,秦檜權傾朝野,那些同他有關係的人也隨之威風起來。比如侍郎官曹詠因為同秦檜有姻親關係,所以名聲顯赫,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其鄉裡的人也爭相巴結他,希望從他那裡得到關照。
可是,曹詠妻子的兄長厲德新,雖然只是一個地方小官吏,但為人正直,偏偏就不巴結他,使得曹詠十分惱火。這厲德新在家鄉當個「裏正」(類似村長或鄉長),曹詠認為:厲德新區區小吏,膽敢對自己如此無禮。於是懷恨在心,指使地方官對厲德新百般刁難,威脅他向曹詠低頭認錯。可是,厲德新始終不肯屈服。
後來,秦檜死了,依附秦檜而得勢的人,紛紛隨之垮台,曹詠也被貶到新州(今廣東新興)。
厲德新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曹詠。曹詠打開信一看,乃是一篇題為「樹倒猢猻散」的賦。猢猻,即猴子。文章把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一群猴子。猴子們靠著大樹蔭庇,飛黃騰達,作威作福。如今大樹一倒,猴子們只得四散逃走。
這是一篇很深刻、辛辣和幽默的文章。曹詠看了,氣得七竅生煙,但此時,他的靠山秦檜已倒,也無可奈何。
另據《七修類稿》(編撰者郎瑛,也是明朝人)說:秦檜未當官時,曾經是個私塾教師,生活比較清苦,因此頗有牢騷怨憤。他寫過兩句詩: 「若得水田三百畝,者(這)番不做猢猻王。」秦檜把私塾中的學生,比作猢猻,而自比為「猢猻王」。所以,厲德新把依附秦檜的那幫小丑比為猢猻,不僅是言之有據,而且也更增添了擊中要害、一針見血的諷刺效果。
再說,秦檜的「檜」,又恰巧是一種樹木的名稱。由於這篇諷刺文章,再恰當不過,並富有妙趣,於是《樹倒猢猻散賦》就為當時的人們,所樂於閱讀和引用,「樹倒猢猻散」便逐漸成為一個成語,而流傳了下來。後來人們用此比喻有權勢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隨即紛紛離去。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