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財長稱需要破三難局 再評習近平經濟政策(圖)


習近平提出的經濟「雙循環」政策存在問題。(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看中國2020年9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9月28日,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公開演講稱,需要破解控制疫情和復甦經濟等三個難局。並且,他再次分析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經濟「雙循環」政策存在的問題。

樓繼偉:破局不會在2020年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產經新聞報社、網易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在上海舉行,主題是「全球共破局」。

9月28日,據網易財經報導,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在論壇主題演講環節表示,一是要破解控制疫情和復甦經濟的難局;二是要破解逆全球化僵局;三是全球與共,「這就難了,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折騰」。

樓繼偉認為,本輪逆球化的思潮是逐步興起的,已經有大約10年的過程。全球化是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以及跨境投資,是基於規則的各國和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按照比較優勢,產業鏈、供應鏈分布到全球,提高全球經濟的效率。在給所有國家帶來紅利的同時也有副作用,比如傳統就業機會的轉移和收入分配的改變,這種改變有利於大型跨國公司和資本,不利於發達國家中低收入者的就業,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樓繼偉舉例進行解釋,「電商平臺的興起,使得不少實體店倒閉,甚至大型購物中心也在倒閉或者轉型,不少傳統就業崗位流失」。

什麼時候才能好轉?

樓繼偉表示近期不樂觀,「目前全球槓桿率高企,相對於經濟基本面,金融資產存在泡沫,在疫情得到控制,經濟逐步恢復之後,極度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需要退出,如果退出節奏不當,引發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更強烈的危機,不是沒有可能。危機有可能觸發共識,合作共破局。但不會是2020」。

並且,他再次分析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經濟「雙循環」政策存在的問題:「目前由於體制機制改革還不到位,國內的需求和供給還沒有很好的動員起來,內外循環的結合還有障礙,因此結構性改革和依法治國是關鍵」。

習近平的經濟「雙循環」政策怎麼樣?

從供給側改革到經濟「雙循環」的政策,習近平的表態釋放出不同的經濟信號。

中國經濟連年不斷下滑,北京當局早前提出的經濟內循環政策,被外界解讀為是閉關鎖國。後來,其又提出要推動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主持會議時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據《財新網》9月24日報導,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撰文分析歷年的經濟決策。

樓繼偉分析經濟「雙循環」的政策認為,從國民經濟角度看,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增加國民收入,也會增加國內需求。重要的是解決好制約「雙循環」的堵點:第一,堅定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二,堅定地推進依法治國。第三,要降低基礎設施和准公共設施的用戶成本。第四,要堅定的維護和改進國際規則。

樓繼偉強調,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於規則的對外開放和依法治國,應當是要點。「特別要提醒,既然是客觀規律,政府有意按雙循環優化產業鏈布局是做不到的,競相動用公共資金搶佔技術新高地是做不好的,得不償失,還會引起國內外的誤解。」

另外,習近平經濟「雙循環」的政策也遭遇挑戰:企業訂單下降,民眾收入不如以往。

據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9月26日報導,中國傳統產業的商品需求疲軟,導致數百萬名工人失業。

報導稱,以紡織業知名的廣州橋南新街有不少求職者,但一名自湖北赴廣州求職的農民工表示,她現在的收入恐怕比6、7月時更低。每天上午7時開始,輪班上工14小時,但半個月僅能賺取人民幣2000元。除了房租,還得負擔家鄉年邁父母及小孩的花費,「我努力工作,但仍不夠支應家庭開銷」。

一名小型成衣廠業者也表示,因為新訂單的不確定性太高,現在已無法僱用全職員工,只能聘臨時工。在業界10年,但從未見過這麼多人聚在一起找工作,且與過去幾年相比,現在的薪水不僅較少,也更加不穩定。

報導分析認為,這將為北京當局所提出的「雙循環」政策帶來挑戰。因為在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該政策側重利用中國的內需市場,驅動經濟成長。若中國2.7億名農民工的收入沒有獲得保障,消費的動力也將減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