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六:秦王禮賢下士敬蔚繚(圖)
兵征天下,需行正義之師;看人看相,蔚繚誤判秦王
兵征天下,需行正義之師;看人相面,蔚繚誤判秦王。(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年輕的秦王贏政已親秉朝綱,掃平了障礙,大權在握。國內形勢穩定,秦王全力準備要大展宏圖,實現統一天下的雄心了。
俗語說要兵精糧足,才可打勝仗。秦王這回有了秦川糧倉。但是,心裡感覺還是缺少一個因素:那就是將才。
當時秦國的大臣中,文臣有李斯、王綰等。武有蒙驁、王齮、麃公等將軍。這些人,有的是文韜有餘,有的是武功蓋世,但是要想文韜武略一當全面的,還是沒有。秦王求賢若渴,急需人才。他聽說魏國有一個名叫繚的人,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他所著的《尉繚子》一書,就被列入軍事學名著,受到歷代兵家推崇,與《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在宋代並稱為《武經七書》。秦王就派李斯設法把繚請到了秦國。
大王要行義戰,上天則會佑之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繚到秦國,面見秦王。秦王一見繚,就說:「久聞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見,先生何以教寡人?」繚問:「不知大王想要問什麼?」
秦王回道:「朕自幼流離趙國,倍受戰亂之苦。希望一絕世間征戰,保天下太平,還黎民安樂。此朕之所想求教也。」意思是說「我自己從小飽受戰爭之苦,所以非常希望能夠消滅戰爭,天下太平。老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這是我非常希望先生能夠指教的呀。」
繚回答說:「大王這個想法,是造福於萬民的善念,也是上天的旨意。但是當今的人,如孔夫子所說: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已不是當初神造人之初了。所以,現在要想消滅戰爭,那就只能是以戰爭消滅戰爭了。」
尉繚對秦王講述了自己對戰爭總的看法,他說:人世間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一種是殺人越貨專事搶掠的非正義戰爭,一種是「誅暴亂、伐不義」的正義戰爭。他主張:打仗,應該是師出有名,要打正義之戰。要征伐不正義的。不能對無辜百姓進行屠戮。不能濫殺無罪的人。那種任意殺人父兄,搶占別人財物,把別人的子女親屬掠為奴僕的,都是強盜行徑。而他說的這些,都是在那時候各國的普遍做法。他說:「大王要行義戰,上天則會佑之。」他建議秦王,要消滅戰爭,就要消滅引起戰爭的根源。春秋的戰亂,都是因為國家太多,不統一。每個國家都想奪取別國資源,兼併別國土地。所以才會戰火不斷。如果都是一個國家,那自己和自己怎麼還會征戰殺伐呢?所以,建議秦王不失時機,馬上開始兼併六國。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各國就好比是秦國的郡縣一樣,各個擊破他們很容易。令人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如果真的聯合起來,就很難對付了。對此,只能是分化瓦解。」他建議秦王不要吝惜財物,拿出黃金來,派人去各國遊說,用金錢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從內部瓦解他們,使他們不能連合抗秦。這樣不過花費三十萬黃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一番話都說到秦王關心的問題上。兩人促膝長談了好久。所以後來秦王在征伐六國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屠城,濫殺的做法。對六國的王室也沒有採取其他國家的做法,沒有斬盡殺絕。繚又向秦王系統的講了治軍的謀略,戰略,將領的重要。處處都對秦王的心思。秦王自己出身於王室,雖然也多讀兵書,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親自打過仗,缺乏帶兵的實踐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顯然就沒有用武之地了。秦王覺得繚正是自己需要的人,當時就把他封為國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吧。因此人們都稱他為蔚繚。
秦王真誠感動蔚繚
秦王對蔚繚是事事請教,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表示恩寵信任,秦王還讓尉繚享用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十分謙卑,把蔚繚當做師長敬重。但是蔚繚卻不領情。他略懂一點相面之術。起初他認定秦王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就如現在秦王對他這樣一個布衣百姓都能如此屈己相待,但秦王一旦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其殘暴,毫不手軟。於是不想為秦王做事,總是要逃跑。
有人把蔚繚的話稟告給了秦王。秦王聽了只是一笑,並不介意,說:「我是不是那樣的人,日後自見分明。朕愛其才,國家需要這樣的人,如果秦國留不住他,那是我無德無能了。」因此仍舊對蔚繚禮遇有加,信任不疑。後來尉繚曾多次逃離。但每次秦王政都派人把他追回來,而且從不因此責備尉繚,對蔚繚一如既往,待如上賓。最後終於感動了尉繚。願意扶助秦國,助秦王成就統一大業。為秦國訓練出一支當世勇猛無雙、能征善戰的軍隊來。
至此,秦王可是萬事具備了。下一步,秦王要從哪裡開始呢?
主要參考文獻:
李開元《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待續)